中国糖市决战3600元前夕多空力量博弈分析
2007年6月上旬是中国糖市未来价格走向的重要时间窗口。多头手中柄持国家3500元/吨 、广西地方政府3600元/吨收购价的令牌,空头手中有全球与中国糖产量创历史新高之令箭,郑糖期货801也是多空大增仓,决战的导火索将是中糖协于6月初公布的5月份全国糖消费数据。
目前全国主产区:白糖广西现货价格3620元,云南3450元,局部地区低于3400元,创年内新低。
2007年全国糖产量大局已定,云南估计要到6月下旬才能全部收榨,做为全国产糖第一大省的广西目前迟迟未公布产量数据,目前业界主流观点全国2007年产量(包括进口糖)将达到1230万吨~1250万吨,比去年多300多万吨。
中央政府与广西地方政府已经认定了2007年中国糖市全年是供大于求的局面,所以出台了3500元/吨、3600元/吨的保护性收储政策,如果中央政府、广西地方政府和一些业内人士一样也相信今年糖消费能超过去年而使得糖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的话就没有必要出台这些保护政策了。
中国糖市目前主要参与者有糖厂、终端用户、中间商。就现货市场而言,中国的糖厂经过了3年的牛市,其原始积累基本完成,牛市思维一直未变,目前产区糖厂更愿意跨过销区的中间商而直接对终端用户销货,这样的好处是:对糖厂来说可以攫取更多的利润,掌握更多的终端客户情况。然而,不利的地方是,这样做已经对传统的中间商销收渠道构成冲击,这就造成了传统的糖商业库存蓄水池作用被极大销弱的情况,所以总是以中间商库存低而认为销区一定要补库从而会带动产区走糖的观点是不合适的,一句话:既然糖厂能直接向终端用户销糖的话,若遇风险,那么中间商留那么多库存,岂不是自找苦吃?!因此中间商坚持随用随买的策略,更进一步说,如果中间商的库存多一些,那么在糖价下跌时,至少可以变相替代产区糖厂分担风险,如果中间商的库存非常薄弱,那么糖价下跌时,产区糖厂的库存风险将全部自己承担。终端用户今年在采购上采取了比较聪明的做法:多渠道分散采购。以往一些大的终端用户在一些销区采取了集中采购的策略,而销区大的糖业集团常相互通气,一旦发现终端用户出现集中采购的迹象,马上迅速提价或者不报价,这样搞的终端用户常常很被动,采购成本被迫增加,但今年终端用糖大企业采取了"踏雪无痕"式的多点出击,小批量多批次采购策略。截至5月份,今年全国最大的两家碳酸饮料企业已经完成了全年的采购,两家企业用糖量占到全国的用糖9%左右,碳酸饮料行业用糖量占到全国用糖量的1/4左右。
目前糖现货市场上的主要分歧发生在第一大产区广西一些大的糖业集团和销区中间商,主要分歧是糖厂认为在国家与地方收储政策下糖价跌不破3600元/吨,即使破了3600元/吨,也有国家3500元/吨的政策支撑,另外,今年的消费不会比去年差,应该有20%增长。销区中间商认为今年产量创历史新高,收储作用有限,13亿人不可能在一年时间里多消费新增的那么多糖。
先说广西地方政府的收储政策:收购40万吨,企业向银行贷款,自负利息,半年后向市场投放。1月份已经收储约13万吨,目前可能还有26万吨的收储能力,广西今年产量业内预估710万吨。如果这40万吨糖半年后投向市场,那么时间应该是在新榨季开始,从全国最新的调查数据推算,如果风调雨顺,2007~2008新榨季糖将在2006~2007增产300万吨的基础上再至少增产100万吨。综合来说:也就是说第一、广西地方政府收储的糖第一相对总产量相比太少;第二、糖的总供应量没发生变化,只是将压力推迟,供求格局的本质没变化。
中央政府在3500元/吨准备收储几十万吨,前提是广西价格必须跌到或跌破3500元/吨才可能启动,否则,只是一种心理支撑而不会对供求关系产生本质影响。国家收储对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起决定作用的是收储量,如果收储量过少,本质上对改变供求关系作用不大。
国内食品饼干与饮料是消耗糖的两个主要行业,每年都保持两位数较高的速度增长,这是带来食糖消费的主要拉动力,但是也要注意:其中也包括无糖饮料、矿泉水、无糖糕点的快速增长部分。从与一线大型碳酸饮料企业的沟通情况看,碳酸饮料行业自去年因糖价过高而提价后,市场规模没有缩小而是维持稳定。在用淀粉糖方面许多企业对淀粉糖和白糖的使用比例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一般不会因为短期的两者价格波动而频繁调整这个比例。
就白糖的刚性消费需求而言,我国每年都是增长的,因为每年新增人口会带来约50吨的新消耗量,食品饮料行业的快速增长与广告的营销攻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增加人们对白糖的消费量。这个消费量相对产量而言很难量化。
在人们的脑海中,过于宏观的要素分析可能不如短期因素对糖价的影响大。现在市场的焦点在5月份的全国销售报告上,而焦点中的焦点是第一大产糖省广西的数据,这一数据是由地方糖业协会让辖区地方糖厂月底上报,由糖协整理在下月初发布,产区的糖协一般是由地方糖厂代表构成。关于5月份销量,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个传言:一、20~30万吨;二54~58万吨。五月初长假过后,因为长假原因销区需要补库,大约一周时间产区走糖较多,而下半月走糖不理想,从对产区销区的销售跟踪看,绝大部分交易日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成交清淡。全国销区的中间商绝大部分不相信或者怀疑广西5月份糖销量会在50万吨,即使一些产区的中间商也表示:"从广西各码头港口等运输枢纽的监控情况看,5月份销量在30多万吨的可能较大。"如果数据确实是50多万吨,那么可能有两种解释:第一,糖厂对终端用户的销售量很大;第二,为了营造出有利于多销糖的目的,糖厂高报销售数据。对于第一种情况,可能性完全存在,因为本榨季初几个月的大规模销量就是销区大型的终端用户一次性完成了全年采购计划的3/4,而近期这些大型终端用户也表示了已完成全年采购,如果这种可能成立,那么下半年的糖销售形势将相当严峻,糖厂此时一定不能被眼前的5月份销售数据迷惑而简单的推断糖后期采购会上来。对于第二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应该低于第一种,即使发生了,也是自欺欺人。今年糖旺季不旺的重要原因是:在榨季初终端用户大量采购一次性完成全年大部分采购计划,因为这透支了后期的采购。从下表历年的全国销售数据看:4~10月份的平均销量在(57.78+63.71+56.87+47.37)/4=56.52万吨,这56.52万吨是全国的销售数据,因此传说中的广西月销售50多万吨的数据似乎很难让人信服。我们也发现除了8月份外其它的月份销量都普遍偏淡。
年度 11-3月均销量 4-10月均销量 8月份销量
02-03榨季 112.66万吨 57.78万吨 99.1万吨
03-04榨季 103.21万吨 63.71万吨 78.82万吨
04-05榨季 98.2万吨 56.87万吨 60万吨
05-06榨季 87.7万吨 47.37万吨 101万吨
06-07榨季 120.92万吨
除了焦点之中的焦点广西糖销售数据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可能对后期糖价走势起关键作用的要素:云南糖。云南使我国第二大产糖省,本榨季也是大丰收,但是今年摆在云南糖厂面前的两大难题是:运输瓶颈与高产。有些销区中间商在4月下旬采购的云南糖到现在都没有运出,糖在云南的经济价值不如烟草、金属等产品,自然在运输上分配的车皮也很少,4月份大约运出了7万吨糖,后期发运量将降到4~5万吨,与此同时,云南的产量约180万吨,本榨季结束前云南糖完成清库根本不可能。目前昆明报价在3450元/吨,而大理报价已经跌到了3370元/吨,创全国本年度最低价。柳州糖电子交易市场对云南糖贴水120元/吨,近期柳州电子盘现货月价格在3610元上下,远月在3650元上下,郑糖近月709合约在3715元而远月801合约在3630附近,因此这给了云南糖一个很好的套期保值机会。一旦云南糖厂的销售压力达到一定程度而交通运输问题又无法解决,那么云南糖厂唯一的明智选择就是在期货上抛售糖,这也是唯一能本年度清库的机会。
目前期货上的多空博弈似乎比现货还激烈。6.1日刚退出主力合约的709合约突然大幅增仓,大约期货增仓多单3690~3713区间里增仓5126手多单,709合约全天总持仓多单增加1632手,也就是说,在其他多头纷纷退出的时候,大越接手了别的多头的平仓单。709合约是以空头的彻底胜利而在5.30日退出主力合约的,多空近期一直在平仓,6.1日传统主力空头长城伟业增仓1757手空单.大越期货也在801合约上增仓2242手的多单与1880手的空单,多头总持仓上大越期货从5.31日的732手多单在6.1大幅增仓7362手而一举成为郑糖第一主力多头。单纯从资金运作的角度看,一日之内这种锋芒匕露式的非主力合约大幅增仓如果后期没有很好的基本面掩护将会遇到很多麻烦。一、大越期货709合约增仓的5126手多单,目前看今天的进场是掩护了别的多头出逃,问题是谁来掩护这5126手多单的出逃?如果5月销售报告利好,709上死里逃生的投机多头会立刻选择回头杀回去吗?即使杀回去选择801主力合约的概率也比较大。二、709合约的空头主力都有能交出现货的背景,而且709合约空头总持仓为39262手,其中前二十名空头持仓为34013手,709合约明显是主空对散多的格局,如果想在709合约上逼空头平仓根本不可能,问题是仅靠自己的蛮力再去推的话,只能招来更多糖厂、现货商、投机盘的抛盘,毕竟广西3600元/吨,云南现货才3450元/吨。三、如果这5126手的多单是要接现货而现在资金有限的话,那么完全可以在柳州094合约的3640元更低的价位上采购,也就是说这5126手的性质是投机盘的概率很大。因此综上所述,大越期货6.1日在709合约增加的多单可能已经是陷入泥沼了,要不大亏要不小亏或许小胜,绝不可能大胜。在周末在重要报告出台前暴露自己的力量等于给对手盘以充分时间来应对。
综上所述,就整体格局而言,5月份的报告如果利多,带来的利多效应是短期的;如果利空而使得糖价下跌带来销量的增加,长期看是利好的。一个月份的报告可以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短期想象空间,但中期而言,供大于求的格局很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