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各方纷纷指出:不能再用粮食造燃料乙醇
出于对粮食价格和安全的担忧,我国将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大量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下,重点发展非粮燃料乙醇。这是记者在9日举行的“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
国际粮食价格上涨警示玉米使用过量
有关各方纷纷指出,近期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除了粮食减产的因素以外,还因美国等一些国家大力发展玉米乙醇产业,导致玉米产需缺口增大。我国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
在9日的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今年在我国一些玉米主产区,玉米价格每吨上涨了420元。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农民手中余粮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浮动自由买卖。另一方面随着玉米深加工工业产能的快速扩张,增长幅度超过玉米产量增长水平,客观上也刺激了玉米价格上涨。
据悉,我国2006年玉米产量是1.45亿吨,燃料乙醇产量132万吨。其中以玉米原料的三家燃料乙醇厂家实际消耗272万吨玉米,占总产量2%。据新华社此前的报道,前段时间一些地方上燃料乙醇项目热情高涨,以生物燃料乙醇等名目提出的意向建设产能已超过1000万吨。
今年6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指出发展可再生能源“不得占用耕地,不得大量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有关专家认为,这“三不得”原则进一步指明了未来燃料乙醇发展的方向。生物燃料乙醇生产作为国家战略性举措,在“十一五”期间将坚持“因地制宜,非粮为主”,重点支持以薯类、甜高粱及纤维资源等非粮产业发展。
研讨会上一位政府官员透露,今后有可能除了现有四家企业用粮食生产乙醇以外,不再批准新项目。包括现有的四家,也要逐步转入非粮。“有一点很明确,就是以非粮为主,发展非粮替代。”
专家绘制“非粮”路线图
依靠非粮原料发展燃料乙醇,一些专家认为近中期主要用薯类和甜高粱作物为原料实现商业化生产,远期发展的方向是纤维素乙醇。这是最理想的材质,但目前在技术难题上还没有完全解决,距离商业化生产还有一段距离。
中粮集团在广西已建设了以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基地,产能是20万吨,有望在明年年初之前拿到生产牌照,成为第一家木薯燃料乙醇生产厂家。清华大学李十中博士介绍,对于薯类,现在主要是改进技术,解决污水处理方式。另外在种植方面需要提高产量和利用荒地。目前我国大约有1000万吨薯类生产潜力。在“十一五”期间可以形成200万吨的燃料乙醇供应能力。
至于甜高粱,这种作物耐干旱,可以生长在盐碱地,北方的13省区有1.43亿亩的盐碱地,种植潜力比较大,生产潜力可达到2000万吨。据了解,列入国家863计划的生产燃料乙醇用的甜高粱优质品种已于今年年初研制成功。
中国自古就有用粮食和高粱酿酒的技术,但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技术还不完善。中粮集团与广西轻工业科研院合作进行甜高粱液态发酵实验,采取类似甘蔗糖蜜发酵生产乙醇工艺;另外中粮与清华大学、内蒙古五原县政府合作进行固态发酵燃料乙醇实验。目前还在进行几种方式的比较。
依据“不占耗地”的原则,专家认为,薯类和甜高粱仍然只是燃料乙醇的过渡产品,长远来看还是要依赖农业废弃物,也就是秸秆等纤维素制造燃料乙醇。
纤维素乙醇研发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玉米秸秆、木屑和其他农业废弃物生产纤维素燃料乙醇被称为第二代燃料乙醇技术,目前仍是世界性的难题,关键在于酶的技术和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有人甚至说:“谁掌握了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占据制高点。”
记者在科技部了解到,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纤维素废弃物制取乙醇技术”取得重要成果。该课题以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由生物质废弃物制取液体燃料工艺为目标,进行工程化及配套研究。建成了以纤维素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工程,达到年产乙醇600吨的规模。
另一方面,自去年起,中粮集团和世界上最大的酶制剂公司:丹麦诺维信公司在黑龙江投资设厂,联合开展玉米秸秆制造燃料乙醇的工业化试验。诺维信公司总裁李斯阁介绍,纤维素乙醇是目前诺维信公司的最大研发项目,研发中心就设在中国,但该公司的全球实验室有100多研发人员都在为此项目服务。诺维信公司研发的新型酶制剂能将植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乙醇,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将带来燃料乙醇生产原料和转化技术的根本性变革。
中粮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中粮集团和诺维信公司签署了三年合约,在黑龙江投资5000万元。预计今年启动万吨级的纤维素工业示范装置。从目前中试情况来看,水耗、能耗、蒸汽耗指标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
李斯阁透露,纤维素乙醇有望在三至五年内实现商业化生产。“如果能顺利实现,将是全世界第一家纤维素乙醇生产企业。”他认为这个目标完全有可能实现,原因是“相比美国的竞争对手,中国有丰富的农业剩余物的资源和劳动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