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第一季度国内玉米市场分析报告
(一)、1月份: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辞旧迎新玉米市场南升北降
岁末年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对玉米市场价格产生明显影响,导致大部分产销区玉米价格出现下滑,幅度为10—30。其中随着气温下降及春节临近,东北地区农民玉米销售进度有所加快,收购价格有所走弱;华北黄淮海地区购销仍在僵持当中;而1月中旬以来,国内玉米市场购销差异表现明显,玉米价格弱势调整。特别是进入1月下旬以来,受降雪天气、运输不畅以及政策性因素影响,国内玉米市场购销区域性差异化特征更为突出,玉米价格“南升北降”格局明显。其中东北产区市场购销相对平静,玉米收购价格稳中有降;其中我省玉米(水分14%)收购价格(单位:元/吨,下同)为1390—1410;龙江为1360—1380,辽宁为1380—1400。分别较月初下降30、10、20;华北黄淮产区玉米市场有价无市。其中山东玉米(水分14%)收购价在1820—1840;河北为1680—1700;河南为1680—1760。南北港口玉米价格微幅下跌;其中大连港1580,广东港1780,分别较月初下降20、40;南方销区玉米供应量明显减少,价格连续反弹走高。其中上海地区东北产玉米到站价为1850,福建地区为1900,分别较月初上涨30、20。
(二)、2月份:节日效应影响市场购销活动,玉米价格区域分化格局续显
2月初,全国玉米市场基本面没有太大变化,由于临近春节,市场成交清淡,玉米价格仍然维持弱势。同时春运期间由于返乡回家人员大幅增加以及电煤等运输增加了运输压力。另外,产区农户急于销售玉米以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也令市场价格难涨;而春节长假期间,各地节日气氛浓厚,国内玉米市场购销活动基本停滞。春节长假过后,节日气氛余温未尽,玉米市场整体购销活动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同时受区域性供需矛盾突出影响,产销区玉米价格走势仍显分化;而进入2月下旬后,国内玉米市场进入关键的阶段性波动调整期,受运输瓶颈及需求量明显下滑等因素影响,市场价格承接1月份走势,区域性分化格局继续显现。其中我省二等玉米出库价1460—1500,龙江1450—1480,辽宁1550—1580,均较月初下跌10—20;销区广东1760—1780,上海1820—1840,福建1900—1910,均与月初基本持平。
(三)、3月份:国内市场多空因素相互交织,玉米价格北升南降格局形成
3月上旬,受区域性铁路运输压力相对缓解及需求较弱等因素影响,我国南方部分销区玉米价格高位开始回落,如广东为1770,上海为1830,福建为1860,分别回落20、10、20。而受供需及政策面的共同影响,东北产区玉米市场购销仍较清淡,玉米价格大多进入底部区域;
3月中旬以来,国内玉米市场多空因素相互交织,以及区域性供需不平衡等使玉米价格分化格局依旧延续。其中受东北产区农户玉米库存水平下降以及2008年天气形势不乐观等因素影响,东北大部分地区玉米价格保持平稳,局部玉米价格还略有回升;而关内、销区及港口市场受玉米到货量较多及饲养业需求较为疲软等因素影响,玉米价格仍呈现弱势振荡调整行情;3月下旬以来,国内玉米价格在大部分地区相对平稳的同时,一些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北升南降”特征,具体表现为:东北部分产区玉米价格稳中有升,其中我省玉米(水分14%)收购价最高涨至1480,龙江玉米(水分25%)收购价涨至1260,分别较月初上涨40、30。而南方个别销区则受玉米到货集中及饲料养殖需求不旺等因素影响,玉米价格虽然仍处在高位,但交易比较低迷,局部地区甚至出现明显下挫行情。其中广东为1740,福建为1840、上海为1820,分别较月初回落50、30、40,总体来看,今年一季度无论产区还是销区,玉米价格都呈现相对平稳中略有升降走势。
二、影响一季度市场走势因素分析
(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干预措施
1、限制玉米出口政策相继出台。由于07年受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大宗粮油产品市场价格短期涨幅较大,为有效平抑市场,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家相继出台粮食调控政策。一是降低大豆进口关税;二是抛售储备粮;三是取消出口退税。今年年初,国家又开始征收出口关税,抑制增长过快的粮食出口。即从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其中对玉米原粮出口暂定税率为5%,玉米制粉出口暂定税率为10%。此次取消13%的玉米原料出口退税,征收5%的出口关税,相当于玉米出口成本增加18%。新的玉米出口政策执行后,可以预见2008年我国玉米出口将大幅缩减,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2月份我国出口了3万吨玉米,同比减少了96%。2008年前两个月里,我国共出口了6万吨玉米,比2007年同期减少了96.5%。不难看出,玉米出口大幅减少相当于大幅增加国内市场有效供给,必然会对玉米市场价格上涨起到制约作用。
2、启动储备玉米托市收购计划。由于去年年底以来,东北产区玉米价格明显回落、收购渠道不畅,为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下达两批国储玉米收储计划,数量均为400万吨,以补充国家储备。截止3月中旬第一批收购计划已经完成80—90%。目前我省和黑龙江两省第二批收购活动也已率先启动,不但使农民吃了放心丸,同时再次增加了市场对后市价格看涨心理,而且由于当前东北产区多数农民库存比例约为30%—40%,这次国家启动第二批临时储存玉米收购计划,在继续明显提升玉米价格的同时也能较大程度的缓解农民备耕资金压力。
3、国家连续多次拍卖储备玉米。为了保证玉米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自去年12月份至今国家已经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先后举行了14次玉米储备玉米竞价销售会,一共计划销售647.41万吨,实际一共成交83.94万吨(如图3所示)。其特点:一是成交率低,最高成交47.62%,其余徘徊在4.23%—8.76%之间,最近第十四次全部流拍(如图四所示);二是成交价格低于当地市场价,反映销区需求不旺,等待观望心理浓厚,因此说明此前上涨有一定的泡沫成份或存在一定市场跟风炒作因素。虽然实际成交结果不太理想,成交率和成交价格均不高,但仍适时缓解了前期玉米市场供应趋紧局面,起到了稳定市场心理作用。
4、储备玉米跨省移库。为了保障南方销区和养殖大省玉米市场供应,2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铁道部、农发行、中储粮总公司联合下发通知,下达了2008年第一批中央储备玉米跨省移库计划46万吨,调入地区为江苏3.5万吨、浙江1.1万吨、福建4.6万吨、广东17.4万吨、海南4.5万吨、广西8.4万吨、四川5.1万吨、重庆1.4万吨,进一步充实了南方储备粮库存量的同时,对于平衡全国玉米供需格局将发挥积极影响。
(二)南方雪灾对饲养业冲击较大。今年1月中旬以来,受拉尼娜及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范围降雪天气。此次南方雪灾对于当地生猪养殖业冲击较大。一是体现在仔猪死亡率较高,其中不少地区仔猪死亡率高达30%—50%,特别是一些重灾猪场处于“无电、无水、无料”状态时,使得散养户补栏陷入低谷,有的地区其仔猪死亡率甚至高达100%;二是部分重灾区猪舍被压垮的比例在40%左右,饲养设施遭到破坏;三是南方一些地区饲料厂停工或半停工较多,饲料销量十分低迷。同时,雪灾过后,畜禽疫病发生率有所增加。据有关报道,山东、河南、湖北等地部分生猪主产省受到口蹄疫、蓝耳病等疫情的影响,生猪死亡率达30%以上,偏高地区可以达到50%以上。尽管春节过后,国内生猪价格受供应量有所增加而消费能力有所下降影响,曾经出现一波调整行情,但2月底国内生猪供应量的不足,猪价再次上涨,而仔猪价格也不断走高,这也可以折射出国内生猪存栏水平的不足。虽然进入3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回升,南方一些地区仔猪市场供应量也较前期有所增加,但短期内仍难达到供求平衡的局面。另外,家禽养殖业发展进程仍受到疫病制约,且饲养成本居高,因而短期内国内畜禽养殖需求仍难对玉米消费起到基本面的支撑。
(三)产区农民玉米库存水平下降。据了解,尽管春节之后至今关内多数地区饲料养殖需求仍相对疲弱,但东北多数农民玉米卖粮进度并未受到过多的影响。据有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截至到3月末,吉林产区农户存粮比例为30%左右,黑龙江在20%—30%,辽宁地区在30%—40%,内蒙古地区在30%—40%;山东、河南地区在30%—40%,河北约40%—45%,月环比下降了5%—15%,与春节前相比大幅减少了10%—25%(受销售心态等因素的支撑,华北产区农民卖粮进度明显慢于东北多数地区,如图5所示),其中相当一部分存粮农民正在抓紧晾晒准备在5月份青黄不接之际卖高价。受此影响,市场收购粮源减少。据了解,3月末我省西部及黑龙江中西部地区大型淀粉、酒精企业玉米收购量较春节前下降了20%—50%。后期随着产区农户玉米库存水平的继续下降,玉米市场收购难度也将逐步加大。
(四)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呈“价升量减”态势。由于农民手中存粮减少,近期东北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呈“价升量减”态势,主要原因:一是天气因素,受3月下旬东北大部分地区多阴雨天气的影响,一些企业每日玉米收购量与3月初相比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个别大厂甚至出现了无粮可收局面;二是相当一部分深加工企业自去年10月新粮上市以来累计收购玉米量已超过其年产能的60%甚至更高比例,其未来1~2个月收购心态将更趋理性,呈现递减走势;三是宏观调控政策作用明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坚决制止玉米深加工能力盲目扩张,违规在建项目必须停建”。这意味着国家对粮食市场调控政策丝毫没有放松;四是诸多收储主体之间竞争导致三月份价格略有回升。随着农民存粮量大幅减少,当地玉米收储主体格局也发生较大变化,深加工企业、贸易商收购量均有所下滑,而多数国储库则在托市政策的支撑下努力寻找粮源。为了得到粮源,有的加工企业对收购价进行了上调。比如松原赛力事达公司就将玉米收购价格上调了30至1480,日收购数量在2000吨左右;黑龙江中粮集团收购价格为1080,水分30%,较前期上调20,日收购量仅100余吨。
三、后期国内玉米市场形势展望
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玉米市场走势是区域性供需状况不平衡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后期上述因素仍将继续对市场产生作用。从供需总量看可维持平衡,不支持价格上涨。而国内通货膨胀因素和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走高不支持价格走低。由于目前已近春耕时节,农民手中余粮已不多,因此最近一时期玉米价格仍将以稳定为主,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今年播种时期玉米与大豆面积增减变化以及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影响等因素需要我们密切加以关注。
(一)全国玉米供需基本平衡。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2007年我国玉米的产量为14800万吨,比上年14548万吨增加252万吨,增幅为1.73%。预计2008年度我国玉米消费量为1.441亿吨,比上年度增加500万吨,增幅为3.6%。其中饲料消费量为9550万吨,比上年增加300万吨,增幅为3.24%。主要原因是目前各地生猪养殖恢复的程度低于预期,影响年度内的饲料消费水平。工业消费量为375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00万吨,增幅为5.6%。尽管消费增长幅度略大于产量增长幅度,但由于2007/08年度国内玉米产量略高于需求量,因此从供应总量上看,仍可满足供需基本平衡。
(二)国际玉米市场供给比较充足。据美国农业部3月份供需报告数据显示,预计全球2007/08年度玉米产量为7.70亿吨,比上年度增加6589万吨。玉米期末库存为1.04亿吨,比上年度减少214万吨。其中美国玉米产量预计为3.32亿吨,比上年度增加6449万吨,期末库存为3652万吨,比上年度增加341万吨。巴西玉米产量预计为530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00万吨。阿根廷玉米产量预计为215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00万吨。南非玉米产量预计为596万吨,比上年度减少50万吨。总的来看,新年度国际玉米供给仍相对充足。
(三)饲养业全面恢复有待时日。去年的猪蓝耳疫以及今年年初南方的雪灾真正使饲养业雪上加霜,使得原本的畜禽养殖恢复周期有所延后,同时畜禽终端产品高价运行周期也有望延续。同时由于饲料原料特别是豆粕等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对饲养业恢复起到制约作用。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国内多数产区畜禽补栏意愿有所增加,但实际补栏量仍显相对有限,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养殖成本高企、局部地区疫情及终端产品价格走势波动性较强。一是国内多数地区仔猪、鸡苗存栏明显不足,价格居高难下。据悉当前不少产区仔猪应缺口在20%—50%之多,而局部地区鸡苗供应量也偏少20%—30%,这对正常畜禽补栏形成了明显的冲击,供应紧张也导致其价格高位坚挺;二是局部地区疫情再次显现,养殖户饲养风险进一步加大。近期我国部分主产区受到家禽流感及生猪口蹄疫等疫情的影响,畜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死亡,多数养殖户在补栏之际显得较为谨慎;三是目前国内终端畜禽产品价格有所波动,养殖户后期盈利水平尚不稳定。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仔猪、鸡苗价高在制约畜禽补栏积极性的同时,也预示着远期国内畜禽终端产品价格难以轻易走出高价区间,该期间则以成本推动型为主,饲料原料价格有望继续运行在偏高区间,玉米也不例外,按照生猪养殖周期测算,在经历了节前雪灾之后,南方销区生猪存栏水平若想恢复至相对正常水平,至少需要2—3个月或更久的时间。初步预测,南方地区生猪养殖业在4、5月份将会有一个相对恢复性发展,当然这是在该期间无重大疫情发生的前提下。
(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发挥作用。国家提出今年CPI控制在为4.8%左右,因此作为百价之基的粮价过快上涨必将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此外,为了更好的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农副产品的充足供给和价格稳定,国务院决定立即采取增加农资综合直补、增加良种补贴等措施,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等一系列综合措施。
(五)通货膨胀因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再创1996年以来的新高,同比上涨8.7%,月环比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3%,对CPI涨幅贡献最大,粮食价格上涨6.0%。在国内CPI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通胀因素继续对粮食市场产生作用,并使玉米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如柴油、化肥、农药、种子价格都有较大幅度上涨。
(六)国际原油价格连创新高。由于受美元持续贬值、基金强劲买盘以及全球能源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国际原油价格连创新高,已于2002年的平均每桶22美元,涨至今年3月份创纪录的每桶111.80美元的高位,相当于每年近乎上涨100%。原油价格的上涨对玉米价格将有提升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一是原油价格上涨,将使海运费提高,玉米运输成本增加。目前美国墨西哥湾至中国海运费已涨至111.6美元/吨,较1月初每吨上涨2美元,直接提高玉米成本价格;二是原油价格上涨,刺激生物燃油生产,玉米需求增加。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燃料乙醇生产国,据美国农业部称,乙醇行业将会消耗今年27%的美国玉米产量。由于原油价格上涨,美国乙醇燃料仍在大量生产,导致该国玉米库存急剧下降,间接推高玉米价格。
(七)新年度玉米播种面积预期减少。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东北产区也逐渐进入备春耕高峰期,据悉一些地区农户购买种子、化肥已完成计划的20%—30%。而今年后期市场走势如何,新年度东北玉米播种面积增减则显得尤为关键。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预计2008年黑龙江玉米播种面积为5256万亩,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3.3%,大豆播种面积为7029万亩,同比增长19.3%;吉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预计为4289.55万亩,比上年增长0.2%,大豆播种面积为781.52万亩,比上年增长17.12%,按往年惯例看,东北大多数农民均是根据上年的市场价格趋势以及农作物种植收益,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安排新年度农作物种植面积,当地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的多少主要是受上年的粮食价格、种粮收益等因素影响。由于自去年以来,大豆市场价格涨幅远远高于玉米,促使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
(八)主产区前期干旱严重。虽然春耕在即,但东北多数产区旱情却较为严重,这给即将开始的春耕播种甚至2008年产量水平蒙上一层“阴影”。据我省气象局统计,当前全省受干旱影响的区域总面积为1112.51万公顷,抗旱形势严峻。自去年冬季至今,吉林多数地区呈高温少雨(雪),特别是今年1月份至3月中旬,全省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9℃,全省平均降水量仅为2.0毫米,比常年同期少85%,为历史同期降水最少的一年。同时,今年是黑龙江地区土壤墒情历史上最差的一年,且今春旱情呈继续发展态势。目前全省农田受旱面积已发展到8698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量的50%,其中严重干旱面积3500多万亩,受旱和重旱面积均高于常年和上年。虽然受高空冷涡影响,3月下旬,我国东北地区出现持续雨雪大风天气,对于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北地区中北部旱情的缓解有利,但由于降水量小且分布不均,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华北北部等地的旱情仍将维持或发展。而我省受高空冷涡和人工增雪作业共同影响,从3月23日开始,同样出现入春以来最明显的一次降水天气过程。这场降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严重初春旱,有效地改善了土壤墒情。但是,由于目前距离春耕还有20多天,部分县市降水量不大,后期降水及透雨的不确性很大,加上春季正值我省大风频发季节,土壤水分蒸发快,天晴转暖后地表土壤水分会很快消耗。因此,近期气象条件变化将成为影响市场粮价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