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粮食生产再创新高,总量达到1.34万亿斤,同比增加113亿斤
12月10日,国家统计部门发出2020年粮食生产相关数据,粮食总产量达到1.34万亿斤,实现了连续6年总产量超过1.3万亿斤。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计划,对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再加上今年夏季南方多个省份出现过较大范围的洪水,持续时间也比较长,不少农田被淹,多种不利因素叠加,最终依然实现小幅度增收,可以说这样的结果来得太不容易了。
从粮食增产的分类来看,主要集中在稻谷、小麦、大豆、薯类等,其中稻谷增产量达到45亿斤,主要是今年南方早稻种植面积增加,总产量同比增长了。在主粮品种中,玉米的总产量略减2亿斤,好在玉米单产波动幅度不大,保持在842斤/亩。今年粮食产量继续大丰收,究竟有怎样的含义?微尘微视界对此有以下几个观点。
1、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在我国,三农问题一直放在首要位置,哪怕是风调雨顺的年份,对三农方面的扶持并没有下降,近些年,国家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对三农方面的投入也是稳步增长。比如耕地补贴、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等,部分地区针对合作社、种粮大户等,还有贴息贷款、扶持资金等,一系列的扶持,让种植户看到了一线希望。特别是今年粮食价格整体高于往年,不少农民主动种粮,这也是秋粮丰收的原因之一,农民愿意种粮,是有利于提升粮食总产量的,至少耕作面积会稳中有升。
2、有限耕地上提高单产,同样可以实现粮食产量提升。想要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要么提高粮食播种面积,要么提高粮食单产量,无论哪种方式,实际上难度都很大。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有时耕作面积小幅度下调时,只要亩产量能够增加,那么结果还可能增产,比如今年的小麦,播种面积同比减少522万亩,但亩产量增加了15斤,最终小麦总产量增加13亿斤。所以,在守住有限耕地的同时,还得想办法提高亩产量,这就需要种植户、科研人员等一起努力。
3、高效的调控力度,是粮食增产的基础条件。今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多个地区出现粮食供应偏紧的现象,有的地方直接限制粮食出口,也使得粮食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不过,比较欣慰的是,国内的粮食价格波动幅度在可控范围内,并没有出现非理性上涨,这得益于宏观调控。遇到极端天气时,各地积极应对,尽可能降低不利天气带来的影响,同时,加大科技预警、重点推广新技术等,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使得种粮大户心理有保障,粮食总产量也基本稳住了。
4、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还需要积累更多经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异常天气明显增多,使得粮食生产面临更大挑战,而我国气候多样化,地形也比较复杂,种粮环境的变化,需要有更多应对措施。也正是一直以来积极的经验,调整了一些种粮方式,比如容易倒伏的地区,改种抗病、抗倒伏品种,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从宏观角度来看却是不小的帮助。用科学的方法来种粮,其收获的粮食必然会高于以前,当然,后期还需要继续保持不断探索的态度。
总之,全年粮食产量再创高,这也是可喜可贺的事,这对后期调控粮价奠定了基础,至少普通老百姓不用担心粮食价格会出现非理性上涨,解决温饱依然是不成问题的。不过,我们还得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只有人人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我们的饭碗才会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珍惜每一粒粮食,不仅仅是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更是让自己在复杂的环境中显得底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