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接下来是继续上涨还是暴跌?
春节过后,国内玉米市场依然延续年前的走势,各产区之间各自为政。山东依然秉持车多就落价,车少就涨价的收购模式。很多人诟病这种企业行为是“流氓打法”,我们在之前也多次对山东企业这种“逗人”的行为进行过质疑,尤其在玉米进入紧平衡时代,这会丧失很多客户,最终致自己于“孤家寡人”的境地。
后来我们在和山东一些企业领导进行交流时得到这样的信息:企业之所以这么做,也有难言之隐。国内起步最早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基本云集在山东地区,而且基本为民营企业,当年建厂之初受资金和玉米加工品前景预期等多种限制,工厂规模都不是很大。而经过多年发展,现在的工厂规模明显落后于后起之秀的东北企业,尤其在库存容量上更是无法和东北企业抗衡。
现在企业想扩建库房,增加生产线,又受到土地审批,环保限制。个别企业被逼无奈,在较偏僻地区建立了外库,绝大多数企业只能维持现状。这就造成一个事实,上货量一多,库存很快就告急,而且企业加工的是潮粮,生产能力有限,收储太多怕霉变。
当年企业建厂时,基本不在闹市区,城市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有一些深加工企业已经处于商业区的位置。厂门车辆过多就会引起交通堵塞,前几天,一位企业领导抱怨,当时厂前排队车辆超过200多车,交警部门马上找到他,要求尽快疏通道路。能有什么办法,立马挂出落价通知,逼退后面的车辆。
说这么多不是在为山东企业正名,事实如此,企业还是要延续这种收购模式。
至于产区东北,年后加工企业涨价积极,收购意愿比较强烈。大家都心知肚明,最后这点地趴粮的重要性。嘉吉生化公司比较明智,也深谙人性的心理,一次上涨100元,这要比今天涨1分,明天涨1分效果好,多数人会认为这是“大涨”广告效应和吸引力都一步到位,而且嘉吉公司素来质检比较宽松,口碑不错,在疫情放开后到货量连日增加,3月首日更是超过300余车,是东北企业到货量之最。
自2020年秋粮上市以来,企业和贸易商保持这你争我抢的收购,玉米价格节节攀升,期间政策影响的两次震荡,为时不多,而且回调甚微,之后便是反弹上涨。
可是春节之后,加工企业的收购热情不减,而贸易商却偃旗息鼓,进入观望状态。究其原因,企业加工产品利润可观,现在即便再涨涨价收潮粮也要比以后收购贸易商的干粮划算。
年前贸易商和企业“抢粮”有南方节前大量备货需求,有港口承接,更有市场情绪带动。而春节后,南方需求还没有恢复,港口处于“休市”,少有报价,购销一直比较低迷,最主要的是自秋玉米上市以来,东北产区外流粮源有限,虽然市场热火朝天,但是基本处在“内循环”状态。年后很多贸易商担心,这么大的贸易粮最终去向,对还在上涨的玉米价格产生恐高情绪。
玉米质量也是绕不过去的事实,年后,积雪消融产生的玉米“挂蜡”现象严重,不断升高的气温使得霉变几率增加,可是烘干的成本要比春节前高出去一些,而农户预期过高,价格还要高于年前,这样算下来之后,贸易环节几乎放弃了年后这波地趴粮的收购。
这就是现在这种“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很多人奇怪,年前一直抢的玉米怎么就没人收了。抢是因为有利润,无人问津是无利可图,这是市场运行最基本的守则。
我们之前也多次强调自媒体在这几年,尤其2020年对玉米价格的影响,现在看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绝大多数自媒体在玉米价格上涨时,盲目诱导农民惜售,迎合大家看涨心态,博取流量。
现在又出来制造恐慌气氛,尤其对地趴粮的销路,“踩踏”,“暴跌”都用上了。客观的说,地趴粮,尤其黑龙江省,黑龙江地区中的齐齐哈尔龙江县等地地趴粮确实出现售卖缓慢的情况。但是何来“大跌”?哪家企业的收购价格低于春节前了?最多也就是基层农户卖粮少了一个中间小商贩的事。
而且还有东北企业在继续上调价格,现阶段地趴粮不能大涨,但是没有“大跌”的可能。
现在市场上只有加工企业积极收购,这种“孤掌难鸣”的现状,难引起“共鸣”,造成声势。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阵势也已经初现端倪,华北地区玉米价格一改春节前的缓慢节奏,出现上涨。
11月份我们平台预言,2020年/2021年度内的玉米价格会出现“此起彼伏”的趋势。现在华北涨价有天气影响,也有时间到了这个节点,玉米自然干粮增多,贸易主体开始入市收购,尤其受中储粮要收购自然干粮作为政策玉米存储这一消息支撑,自然干玉米价格异军突起,后期还会有较大涨幅,很多东北贸易商已经再次进入河北,河南开始收购。
整体看国内市场,短期内依然难以形成统一联动,港口继续“稳如泰山”的话,可能吃亏的是自己,过高估计了所在位置。市场在动态前进,整个格局已经改变,趋势逆转,还在拿捏过去的身份说话会成为历史的笑柄。
得罪人的话总是我们先说出口。
玉米产业链第一环节(农户售粮)可以说即将完美收官,皆大欢喜,真正的缺口会在随后的贸易环节体现,届时那里拥有粮源,就拥有价格话语权。
至于政策调控,不可坚信,不可不信。媒体噪声,不可全听,只能兼听。
稍待时日,“另一只手”伸出来时,会有真正的“涨声”四起。
后来我们在和山东一些企业领导进行交流时得到这样的信息:企业之所以这么做,也有难言之隐。国内起步最早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基本云集在山东地区,而且基本为民营企业,当年建厂之初受资金和玉米加工品前景预期等多种限制,工厂规模都不是很大。而经过多年发展,现在的工厂规模明显落后于后起之秀的东北企业,尤其在库存容量上更是无法和东北企业抗衡。
现在企业想扩建库房,增加生产线,又受到土地审批,环保限制。个别企业被逼无奈,在较偏僻地区建立了外库,绝大多数企业只能维持现状。这就造成一个事实,上货量一多,库存很快就告急,而且企业加工的是潮粮,生产能力有限,收储太多怕霉变。
当年企业建厂时,基本不在闹市区,城市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有一些深加工企业已经处于商业区的位置。厂门车辆过多就会引起交通堵塞,前几天,一位企业领导抱怨,当时厂前排队车辆超过200多车,交警部门马上找到他,要求尽快疏通道路。能有什么办法,立马挂出落价通知,逼退后面的车辆。
说这么多不是在为山东企业正名,事实如此,企业还是要延续这种收购模式。
至于产区东北,年后加工企业涨价积极,收购意愿比较强烈。大家都心知肚明,最后这点地趴粮的重要性。嘉吉生化公司比较明智,也深谙人性的心理,一次上涨100元,这要比今天涨1分,明天涨1分效果好,多数人会认为这是“大涨”广告效应和吸引力都一步到位,而且嘉吉公司素来质检比较宽松,口碑不错,在疫情放开后到货量连日增加,3月首日更是超过300余车,是东北企业到货量之最。
自2020年秋粮上市以来,企业和贸易商保持这你争我抢的收购,玉米价格节节攀升,期间政策影响的两次震荡,为时不多,而且回调甚微,之后便是反弹上涨。
可是春节之后,加工企业的收购热情不减,而贸易商却偃旗息鼓,进入观望状态。究其原因,企业加工产品利润可观,现在即便再涨涨价收潮粮也要比以后收购贸易商的干粮划算。
年前贸易商和企业“抢粮”有南方节前大量备货需求,有港口承接,更有市场情绪带动。而春节后,南方需求还没有恢复,港口处于“休市”,少有报价,购销一直比较低迷,最主要的是自秋玉米上市以来,东北产区外流粮源有限,虽然市场热火朝天,但是基本处在“内循环”状态。年后很多贸易商担心,这么大的贸易粮最终去向,对还在上涨的玉米价格产生恐高情绪。
玉米质量也是绕不过去的事实,年后,积雪消融产生的玉米“挂蜡”现象严重,不断升高的气温使得霉变几率增加,可是烘干的成本要比春节前高出去一些,而农户预期过高,价格还要高于年前,这样算下来之后,贸易环节几乎放弃了年后这波地趴粮的收购。
这就是现在这种“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很多人奇怪,年前一直抢的玉米怎么就没人收了。抢是因为有利润,无人问津是无利可图,这是市场运行最基本的守则。
我们之前也多次强调自媒体在这几年,尤其2020年对玉米价格的影响,现在看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绝大多数自媒体在玉米价格上涨时,盲目诱导农民惜售,迎合大家看涨心态,博取流量。
现在又出来制造恐慌气氛,尤其对地趴粮的销路,“踩踏”,“暴跌”都用上了。客观的说,地趴粮,尤其黑龙江省,黑龙江地区中的齐齐哈尔龙江县等地地趴粮确实出现售卖缓慢的情况。但是何来“大跌”?哪家企业的收购价格低于春节前了?最多也就是基层农户卖粮少了一个中间小商贩的事。
而且还有东北企业在继续上调价格,现阶段地趴粮不能大涨,但是没有“大跌”的可能。
现在市场上只有加工企业积极收购,这种“孤掌难鸣”的现状,难引起“共鸣”,造成声势。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阵势也已经初现端倪,华北地区玉米价格一改春节前的缓慢节奏,出现上涨。
11月份我们平台预言,2020年/2021年度内的玉米价格会出现“此起彼伏”的趋势。现在华北涨价有天气影响,也有时间到了这个节点,玉米自然干粮增多,贸易主体开始入市收购,尤其受中储粮要收购自然干粮作为政策玉米存储这一消息支撑,自然干玉米价格异军突起,后期还会有较大涨幅,很多东北贸易商已经再次进入河北,河南开始收购。
整体看国内市场,短期内依然难以形成统一联动,港口继续“稳如泰山”的话,可能吃亏的是自己,过高估计了所在位置。市场在动态前进,整个格局已经改变,趋势逆转,还在拿捏过去的身份说话会成为历史的笑柄。
得罪人的话总是我们先说出口。
玉米产业链第一环节(农户售粮)可以说即将完美收官,皆大欢喜,真正的缺口会在随后的贸易环节体现,届时那里拥有粮源,就拥有价格话语权。
至于政策调控,不可坚信,不可不信。媒体噪声,不可全听,只能兼听。
稍待时日,“另一只手”伸出来时,会有真正的“涨声”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