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好消息又来了,而且不止一个
黑龙江省7.2万吨玉米轮换粮的拍卖曾经引起很多人的恐慌,认为国家是又要开始调控玉米价格了。轮换粮拍出来多少,还是要按照数量再收回去多少。黑龙江省的拍卖底价是2800元/吨,最终以最低价2840元,最高价2860元/吨成交。溢价幅度不高,但是看看底价,国家对玉米价格的认可度可见一斑,再加上其他出库费用,这二等玉米和年度新粮孰高孰低?
而且相关部门传出吉林等地中储粮将在下周陆续启动轮换粮的收购,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也将于近两日正式收购。早在春节刚过时,我们就对齐齐哈尔国储收购进行过讨论,后来因为设备等诸多原因后延,很多人质疑我们在传播假消息。我们平台一贯秉持尊重事实,尊重市场,理性客观的态度和各位朋友交流。
现在可以说各地区陆续启动政策粮的收购,不但玉米市场增加了收购主体,而且中储粮的收购价格对市场也起到一个提振和增强信心。尤其对玉米价格后期走势的预期,无疑是件好事情。
政策调控是所有人担心的利空来源。但是目前来看,政策层面没有大力打压玉米价格的动态。今天是世界瞩目的两会首日,三农问题必定是今年人大代表的大议题,密切关注,正确解读是每一位粮食人都应该做的事情。
年后玉米市场的走势更加复杂化,有人用“波云诡异”形容,本来认为销区会积极采购,结果却少有问津,本来年后深加工开秤即涨,认为市场会延续年前的走势你争我抢,可是贸易商却“临阵脱逃”。本来年前一直坚挺价格的农户,却争先恐后的开始卖粮……
现在的这种局面不可能是“媒体”的空穴来风。深加工的涨价是因为有需求,面对最后一波潮粮不想放弃,这可能也是年度内最后一批“便宜粮”了。贸易商不再和深加工“抢食”,一个是受玉米高价制约,对未来玉米去向担忧。一个是受资金库存受制,年前收购的热火朝天,绝大多数人已经把资金和库房都用尽了,而一直倒挂的行情使得玉米只能继续待字闺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深加工企业敢继续涨价收购,硬件条件够硬,资金,仓储都不是问题。最主要原料转化后利润支撑,而贸易商没有转化能力。
我们在春节前对东北产区,尤其黑龙江省进行过微信调卷问查,也进行过实地考察,最后综合信息得出结论:基层剩余粮源在2成至3成之间。
春节后出现了售卖潮粮集中的现象,有很多人质疑基层粮源的数量。我们秉持原有观点不变。
这里有个与往年不同的现象,就是存储玉米潮粮的商贩增多,而且增加的数量还不少,这一数据没有具体统计结果。在2020年临储拍卖玉米时,就吸引了大量外部资金进入,无论期货还是现货都增加了不少资本。而整个2020年度内玉米都是涨势为主,参与市场者几乎全部获利。新粮上市延续涨势,再次吸引一些“行外”人进入市场抢收。
这也是年前很多人质疑东北玉米都“藏”那去了的一个原因。民间的存储数量巨大。而这一部分“编外军”中,很少有人有长期储存能力,心态上更是跟风走,年后气温回暖,地趴粮的农民到了售粮边缘时间,而这部分没进入统计的潮粮也一涌而出。
短期看,对市场是个冲击,但是阶段性市场行为不具备持久性。
长期看,震荡的行情会利于后期更加稳定,市场在反复确认中,会淘汰出局一些人,对于良性发展也是好事,贸易环节真正的博弈还没有开始,仓皇出逃的人已经主动出局。
国家对小麦出台调控政策时,我们认为小麦后期会涨,而且会有很大一部分玉米贸易商参加小麦的拍卖。关注我们平台的朋友都看过这篇文章,现在到了兑现诺言的时候。
3月3日投放1644975吨小麦,实际成交1389853吨,最高成交价2510元/吨,最低成交价2250元/吨,成交率84.49%。
再看3月2日的拍卖结果,投放2384730吨小麦,实际成交659158吨,最高成交价2410元/吨,最低成交价2290元/吨,成交率27.64%。(和之前比较相对稳定)
两次拍卖地点都是河南,,成交价和成交率却有很大区别,有时候人的心态真就是一夜之间或者一件事情就发生转变,但是前提是有准备“厚积薄发”。
在这种百年不遇的粮食黄金年份里,玉米是蛋糕,小麦也是美味的甜点。今年没有临储玉米可以拍卖,很多往年拍卖玉米的贸易商转拍小麦。
预计小麦价格还是会延续上涨之路,但是相对玉米而言,小麦招惹政策调控的风险要大一些。
以往是人吃面粉,猪吃玉米,现在改成猪吃面粉,人还是得吃面粉。小麦突然增加这么大一批“吃客”,库存有多大的承接能力?
回看去年临储拍卖的场景,小麦会不会重现历史那?
一直以来官媒以小麦“锚定”玉米价格,认为小麦是玉米的天花板,那么在大力推崇小麦替代玉米的时代,相互制约,相互带动可能会成为玉米和小麦关系的新定义。
玉米随着工业化科研的进步,终端需求会呈现逐步增加趋势,国内如此,国际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东北大量贸易商参拍小麦,使得一直在东北低调的小麦后期会不会高调亮相,目前已有小麦到达北港集港,如果数量继续扩大,对产区玉米会有所影响。
现在玉米,小麦现呈现区域化分布不均,但是后期随着缺口的显现,会流通开来,物尽所需,无尽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