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 星期一 19:43:55

马铃薯生产该换个思路了!

    

        民谚云:谷雨前后,种薯点豆。
        谷雨一过,又到了一年一度土豆洋芋马铃薯的种植季节了。从2010年的6000多万亩,到2020年的8500多万亩,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在增长的快车道上一路狂飚,在奔跑的路上,种薯企业、种植大户、马铃薯淀粉加工厂换了一批又一批。虽然换了人,但却没有换思路。所以,今天的薯人重复前人昨天的故事成就了“赔钱的主旋律”。

 

       民谚云:谷雨前后,种薯点豆。
       鲜食和加工并重
       这几年很多薯农的日子并不好过,不是没种好,也不完全是没选对品种。比如这几年流行的V系列和某某六号等,虽然都是商品薯市场的宠儿,但依然还是有大把种植农户赔钱了。
       笔者对几个赔钱农户做案例分析时发现,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惜卖,就是舍不得卖。2020年秋天我在坝上地区(包括锡盟的太仆寺旗、正蓝旗、多伦等地)采访时发现,种植V系列和某六号品种的农户在秋收时心里期望特别高,尤其产量高、品相好的农户更是如此。他们有种“县太爷的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总希望地头价能卖到八九毛每斤,可是商贩只给六毛。最后他们选择囤货。随着大面积收获的开始,价格一直没有出现预期的高价,反而人力成本(捡拾工人,去年坝上的捡工平均工资达到了每人每天300元的高价)、仓储成本不断增加。很多大户都有贷款,各种成本的增加及利息的累加最后迫使薯农低价抛货,损失很大。
       第二,种植品种单一。从2017年开始,V系列横空出世,让本来低迷的马铃薯市场看到一抹“薯光”。与此同时,生产V系列的种薯企业和种植户都在马铃薯产业的“冰寒期”奇迹般挣了大钱。因此,这几年很多种植户都在追捧V系列,甚至有的种植户只种V系列。经济学告诉大家“物以稀为贵”。再好的产品满大街都是了就会“烂大街”。经过三四年的种薯扩繁,V系列在2020年的秋天果然走到了“烂大街”的地步。我有个朋友去年因为在播种前没有足够采购到V系列种薯,最后选择种植了1000亩大白花。秋天,大白花产量不错,亩产4吨+,恰好去年华北地区淀粉加工薯收购价创历史新高,达到了每吨960元(主要指淀粉含量在14以上的品种)以上,于是,我建议他将大白花全部卖给淀粉企业。经淀粉含量测试,平均在13左右,淀粉厂以900元的价格采用联合收获机净地收获。虽然价格没有商品薯的高,但他省了人工、运输和仓储费用,每亩地纯挣1000元以上,成为了去年种植户中的赢家。
      另外,定西安定区有一批种植户春天时和蓝天马铃薯集团签订订单合同,该公司采取统一供种、代耕代收、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建立了高淀粉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既保证公司有稳定的原料供应,又形成了农户稳定可靠的增收渠道,有效增强了农户、贫困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定西市安定区新集乡种植大户梁德亮告诉笔者,自己去年为蓝天马铃薯集团订单种植高淀粉洋芋500亩,净收入30万元。同时,梁德亮表示,这几年在与蓝天马铃薯集团的订单合作模式下,自己由普通农户发展成为了现在的致富能手,也成为了洋芋种植的受益者和赢家。

 

       经济学上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同样,对种薯企业、种植农户而言,不能只盯着商品薯市场。我国的商品薯市场已趋于饱和,如果作为农产品的马铃薯不能被及时加工,其结果只能是“薯贱伤农”。与此同时,很多商品薯是优秀的鲜食品种,但却是不合格的加工品种。因此,种薯企业要研发和培育适合加工的高淀粉品种,种植户在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的前提下,合理分配鲜食薯与加工薯的种植面积,要改变观念,换个经营思路,让自己的“薯途”更加坦荡和舒服。
基地与加工同行
       古语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先来看看欧盟的淀粉企业如何做基地和加工。以丹麦的KMC公司为例。
       丹麦位于欧洲北部,全国分14个省和2个自治领,属海洋性湿带气候,全国皆可种植马铃薯,其中65%的地区种植马铃薯用于淀粉加工。和中国北方地区一样,丹麦也是一年只生产一季,收获季节开始于8月底,11月初结束。淀粉厂的加工期也和中国一样,大约60-80天,但KMC的每个工厂一个生产季可产精淀粉4万吨。
      丹麦的KMC公司成立于1933年,是丹麦历史悠久的马铃薯淀粉制造商,其原料运营模式值得非常成功。KMC公司有三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股东是2100名马铃薯农场主,他们有义务将马铃薯送到自己的工厂,确保原料供给。在生产季节,由工厂通知农场主按时送货,并先付给保底价格,当淀粉售卖后,再按照所送马铃薯中所含淀粉的含量来分配利润。
      从农场主手中直接购买马铃薯的好处很多,第一,确保原料供给,在生产季有“料”可加工;第二,有助于工厂控制原料的质量,而且也促进了农场主加强质量管理;第三,原料是纯纯的淀粉加工薯,不是商品薯挑选后的残次薯。
      再简单回顾一下国内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历程和现状。20年前的定西,大概有四五百家大大小小的淀粉厂,但其总产能和总产量还不足现在10多家企业的三分之一,其品质和品牌价值更是不可同日而语;10年前的固原也有上百家淀粉厂,大大小小,星罗棋布在固原的山卯间。每到生产季节,既是抢购原料的混战,又是淀粉销售的价格战。虽然没有硝烟,却弥漫着战火的味道;现在,内蒙古武川县就有11家淀粉厂,大多都没有基地建设,没有原料订单。在生产季就重复着定西和固原昨天的故事。

 

         目前,国内在原料基地建设卓有成就的无非三五家企业,例如北大荒薯业本身就有百万亩自己的农场,可以生产优质原料;华欧淀粉股份公司建有3万亩“汁水还田”基地,种植的马铃薯可满足一部分原料加工需求;青海威思顿薯业自身有农场也有扶贫合作的合作社供给原料;蓝天马铃薯集团通过订单种植,在安定区订单种植马铃薯面积达15万亩以上,有效确保了原料供给;庄浪宏达公司与合作社、种植大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数万亩,实现了原料的有效供给;薯元康公司与几十家马铃薯种植合作社合作,保障了一定的加工原料。
        说了这么多,现在开始划重点,马铃薯生产到底该如何换思路?
       首先,借助互联网思维。万事万物互联互通,息息相关。马铃薯生产的各个环节更是如此,因此,种子培育者、种植者、加工者不能只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就是种子培育者既要考虑鲜食也要考虑加工,种植者也一样,加工者要与前端沟通,给前端提建议提要求。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发展。
      其次,借鉴欧洲模式。中国的马铃薯淀粉产业要做强做优,必须学习欧盟的产业模式,在一个省或自治区形成一到两家大型淀粉加工企业集团,每家的淀粉年产量至少达到10万吨以上,这样,我国的马铃薯淀粉的年总产量将会突破100万吨,在“反补贴、反倾销”的保护结束后,就会有足够的实力与欧盟同行公平竞争,抢滩全球市场。
       最后,拥抱全球市场。国际市场才是星辰大海,无论鲜薯还是淀粉或全粉,只有放眼全球市场,才能实现产业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