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 星期一 19:43:55

玉米、淀粉:东北涨,华北涨,有人要傻眼了!

       这几天国内玉米价格用一个字概括“涨”。
       东北地区一直等待的集中上量至今也没有出现,而今天就是春节后预报升温的日子,也是多数人认为的地趴粮“危险时间”,但是加工企业不但没有落价,反而齐刷刷涨价了,涨价的企业不仅有辽宁,吉林,更多的是黑龙江。
       黑龙江也是市场一直担心的主要地区,尤其黑龙江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几乎都认为有卖压。年前低调运行,年后稳如泰山的价格,在最近几天内却出现上涨,甚至有连续涨价的企业,面临即将升温,如果周边粮源还充足,还有涨价的必要吗?
      目前东北粮源区域性分布不均匀,有多有少。这从企业的日均收购数量上可以看出来。青冈龙凤等企业日收购在5000吨左右,而吉林地区的嘉吉深化日收购只有2000吨左右,嘉吉在11月份收购最高峰时达到8000吨左右,青冈龙凤目前日收购量基本在顶峰状态,这样的上量企业为什么还要涨价那?
      这就是一个连锁效应,你不涨价,其他企业涨价了,尤其距离比较近的竞争更激烈,玉米自然向高价地区流动。只要还有收购意愿,即便目前上量可以,也得跟涨。
       为什么说嘉吉价格的涨跌影响很大,企业体量大,收购量大,而且地理位置对吉林和黑龙江的粮价都有影响,嘉吉涨价周边两省企业必然要跟涨一波。
       虽然面临气温升高这一事实,但是同样在这样的气温状况下,最后一波地趴粮也要上市,各企业之前可能还抱有“集中上市”落价的侥幸心理,但是等来等去的却是上量不增反减,谁先涨价,谁涨的幅度大,这最后一波粮源就向谁的厂门集中上量。
       年后第三次涨价的领头羊是中储粮和中粮,吉林地区的几家中储粮收购库涨价促量,目前农安地区有的直属库已经涨到2700元/吨。
       东北的这种涨势直接影响了华北,山东近五日到货量未出现明显增加,价格稳中略涨。东北玉米即将见底,一些收购主体也开始把目光转向华北,尤其“中”字大企业。本年度内东北玉米除了向外流通,最大的收购主体就是“中”字大企业,这里不仅是中粮,还有中合,中纺,华粮,北大荒,象屿,厦门国贸等等都包括在内。
       在年前中储粮和中粮进行部分股权合作时,就有这样的指导方向“中国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要想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粮食话语权的先决条件。
        其次,国际局势动荡,进口面临多重变数,粮权集中掌握在几大国企手里,对稳定国内,国外粮食局面都是必备的条件。
        不仅玉米,在今年小麦和稻谷,黄豆的收购中这些大企业同样会争先恐后。
        从区域看。东北玉米剩余确实不多,但是需求,尤其建立库存的贸易需求并没有与粮源一并迅速减少,而深加工企业对最后这部分粮源志在必得,形成有效竞争,支撑价格坚挺。
        从政策看,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尤其三令五申农民种植的利益要得到保障。政策动向主要基调不变,今年增加了“扩大大豆,稳定玉米的”新举措,这样也就可以预见到2022年秋季玉米产量很难超过2021年,甚至会减少,对当下是利好。
       从其它品种粮食价格看。2022年最低保护价小麦,稻谷都提高了底价,这两大主粮的底部价格抬高,作为玉米的替代品,玉米的整体价格也要提升,才会使替代有进入的必要性。尤其当前小麦的价格已经超出市场预期,对玉米同样是利好。
      从国际局势看。自古就有“人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事准备。国际局势动荡也使各国对粮食库存格外重视,这是国际粮价上涨最大动因,中国难以置身事外,尤其对于一个粮食进口大国,无论是进口数量还是进口价格都要重新定义。
        从期货看。主力05合约强势破2800整数大关,虽有外盘带动,但是国内看涨影响同样重要。目前期后盘面以月间5—9的反套走势来表现,认为当下现货的涨势尚未结束,现货不能完成快速涨价刺激替代入场,后期不排除盘面出现多逼空的机会。
        在1号文件中有这样一句话被部分人认为是玉米的利空,“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一旦乙醇加工企业限制生产或停产,那么玉米的需求下降,而且这部分企业之前收购的玉米库存要向市场抛售。
       乙醇生产的企业多为国家扶持起来的国有企业,这部分产能要去除,也需要时间和过程。另外,乙醇生产的原料不同玉米淀粉,乙醇可以不完全使用玉米。再者,国内深加工产能使用玉米是固定数量,乙醇在其中占比更小。玉米最大的需求是饲料,占据年产量60%,即便乙醇真停产,对玉米基本面影响有限。
        东北玉米价格的强势上涨,把一些需求直接“赶”去了华北。一些还等待价格继续下降的贸易商傻眼了,其实不必过于计算当下建库成本了,毕竟是所有市场收购主体托住的价格,但一收购主体观望不会促使价格大落,在震荡中也失去机会。而且目前这种局面下,华北贸易商收购的时间已经不多,进入三月下旬,玉米基本达到自然干水分,农民更有了惜售资本,而且以目前的趋势看,还能再看空后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