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国实施粮食出口限制令,对中国影响多大?
近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受新冠疫情、极端天气、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2021年有53个国家或地区约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比前一年增加近25%,创二战结束以来的历史新高。
截至5月28日,包括阿根廷、哈萨克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全球20多个国家实施了粮食的出口限制令,限制品类包括小麦、玉米、面粉、西红柿、植物油、豆类等。
在全球粮食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全球大米出口量前三的国家接连作出表态,5月27日,印度宣布可能会考虑限制大米出口,以防止该国出现商品价格急剧上涨或大米短缺的现象;同日,泰国政府发言人表示,泰国与越南计划联合提高大米价格,以提高泰国、越南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的议价能力。
“泰国、印度等大米主要出口国的相关政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影响不大。” 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姚惠源对界面新闻说,“我国是世界和亚州水稻生产大国,大米供需有余。并且我国粮食储备安全系数远大于国际粮食储备安全系数,目前可以确保14亿人的吃饭问题。”
但姚惠源提醒,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粮价上涨就是最直接的影响。从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每月发布的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共上涨了49%。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2022年的2月和3月,该指数在两个月内(较1月份)上涨了17%,两次破历史新高。
5月中旬,乌克兰农业政策与粮食部长在参加全球饥饿问题部长级会议时曾表示,今年乌克兰的粮食产量预计将下降50%,越冬作物的播种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国际社会应该做好每吨小麦的价格由目前的430美元涨至700美元的准备。
姚惠源介绍,另一方面,当前中国食物供给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国际市场,每年要进口1亿吨左右粮食,其中大部分为大豆。并且,中国的粮食进口正处于历史高位,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进口粮食16000多万吨,同比增长18.1%。
而《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由于俄罗斯、乌克兰是全球多种主要作物的出口国,俄乌冲突可能将大大加剧现有粮食危机,预计2022年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可能比2021年更加恶化。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一个国家农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样。”姚惠源介绍,首先会受到进口来源国的自然灾害影响。例如2021年,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国家遭受了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就将影响我国的大豆和玉米进口。其次,人类社会中的疫情疫病也会影响农业。例如新冠疫情曾影响了粮食、农资的运输,使运输价格大幅上涨。
“在这样复杂的国际情况下,要做好国内生产、国内供给、国内调度等一系列工作,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姚惠源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2%,创历史新高。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求仍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晓河曾撰文分析中国粮食结构性供给过剩的问题,他在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市场呈现“三多一低”的现象,“三多”包括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一低”即粮食自给率却越来越低 。
2016年,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目的,原农业部提出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在《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平均亩产提高到1300公斤;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而根据《2020年中国农业展望报告》的数据,中国在2020年度的马铃薯种植面积8300万亩,鲜薯产量预计为 9900 万吨;平均亩产预计不超 过1200公斤。“总体而言没有实现原定马铃薯主食化的目标。”姚惠源说,“经过实践证明,土豆主食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徐洪志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辨析》一文中分析,与稻米、小麦等主粮相比,马铃薯含水量高,导致储存不便、运输成本较高,因而主要作为副食而非主食消费。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生产的近1亿吨马铃薯中,鲜食消费量超过60%,且大部分为国内消费。徐洪志分析近几年的农业数据后总结:鲜食马铃薯消费量处于平稳饱和状态,主要增量在全粉生产和鲜薯加工领域,但其增速较慢。
姚惠源提到另一方面原因,即马铃薯的物化特性决定了它难以主食化。“比如要把马铃薯粉做成饺子、面条等主食的话,需要加很多添加剂,实在得不偿失。”姚惠源说,与其他谷物粉、小麦粉比起来,马铃薯全粉产品的加工技术不够成熟,且价格较高。
201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确定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要求。姚惠源介绍,因此“我国必须确保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目前,我国小麦年产量为1.3亿多吨,处于供求平衡略有余;水稻年产量2亿多吨,处于供大于求;玉米年产量2.7亿吨左右,供需处于紧平衡;大豆年产量则有1300多万吨,缺口超过1亿吨。
这与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汪希成的研究不谋而合。汪希成在《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新变化与改革方向》一文中指出,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供求关系极不平衡,供求差出现了较大的分异。他进一步指出,粮食品种结构上存在的供求矛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除了供需品种不平衡,还包括供需品质不平衡,即高品质粮食产出比重较低,国内高端消费需求主要依赖进口。
姚惠源因此介绍,今年我国粮食供求结构优化的要求是必须稳定水稻、小麦产量,并积极提高优质水稻和优质小麦的比重,发展高蛋白、高含油的大豆和玉米产量。特别要提高大豆产量,解决大豆82%依赖进口的局面。
截至5月28日,包括阿根廷、哈萨克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全球20多个国家实施了粮食的出口限制令,限制品类包括小麦、玉米、面粉、西红柿、植物油、豆类等。
在全球粮食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全球大米出口量前三的国家接连作出表态,5月27日,印度宣布可能会考虑限制大米出口,以防止该国出现商品价格急剧上涨或大米短缺的现象;同日,泰国政府发言人表示,泰国与越南计划联合提高大米价格,以提高泰国、越南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的议价能力。
“泰国、印度等大米主要出口国的相关政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影响不大。” 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姚惠源对界面新闻说,“我国是世界和亚州水稻生产大国,大米供需有余。并且我国粮食储备安全系数远大于国际粮食储备安全系数,目前可以确保14亿人的吃饭问题。”
但姚惠源提醒,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粮价上涨就是最直接的影响。从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每月发布的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共上涨了49%。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2022年的2月和3月,该指数在两个月内(较1月份)上涨了17%,两次破历史新高。
5月中旬,乌克兰农业政策与粮食部长在参加全球饥饿问题部长级会议时曾表示,今年乌克兰的粮食产量预计将下降50%,越冬作物的播种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国际社会应该做好每吨小麦的价格由目前的430美元涨至700美元的准备。
姚惠源介绍,另一方面,当前中国食物供给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国际市场,每年要进口1亿吨左右粮食,其中大部分为大豆。并且,中国的粮食进口正处于历史高位,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进口粮食16000多万吨,同比增长18.1%。
而《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由于俄罗斯、乌克兰是全球多种主要作物的出口国,俄乌冲突可能将大大加剧现有粮食危机,预计2022年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可能比2021年更加恶化。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一个国家农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样。”姚惠源介绍,首先会受到进口来源国的自然灾害影响。例如2021年,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国家遭受了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就将影响我国的大豆和玉米进口。其次,人类社会中的疫情疫病也会影响农业。例如新冠疫情曾影响了粮食、农资的运输,使运输价格大幅上涨。
“在这样复杂的国际情况下,要做好国内生产、国内供给、国内调度等一系列工作,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姚惠源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2%,创历史新高。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求仍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晓河曾撰文分析中国粮食结构性供给过剩的问题,他在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市场呈现“三多一低”的现象,“三多”包括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一低”即粮食自给率却越来越低 。
2016年,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目的,原农业部提出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在《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平均亩产提高到1300公斤;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而根据《2020年中国农业展望报告》的数据,中国在2020年度的马铃薯种植面积8300万亩,鲜薯产量预计为 9900 万吨;平均亩产预计不超 过1200公斤。“总体而言没有实现原定马铃薯主食化的目标。”姚惠源说,“经过实践证明,土豆主食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徐洪志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辨析》一文中分析,与稻米、小麦等主粮相比,马铃薯含水量高,导致储存不便、运输成本较高,因而主要作为副食而非主食消费。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生产的近1亿吨马铃薯中,鲜食消费量超过60%,且大部分为国内消费。徐洪志分析近几年的农业数据后总结:鲜食马铃薯消费量处于平稳饱和状态,主要增量在全粉生产和鲜薯加工领域,但其增速较慢。
姚惠源提到另一方面原因,即马铃薯的物化特性决定了它难以主食化。“比如要把马铃薯粉做成饺子、面条等主食的话,需要加很多添加剂,实在得不偿失。”姚惠源说,与其他谷物粉、小麦粉比起来,马铃薯全粉产品的加工技术不够成熟,且价格较高。
201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确定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要求。姚惠源介绍,因此“我国必须确保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目前,我国小麦年产量为1.3亿多吨,处于供求平衡略有余;水稻年产量2亿多吨,处于供大于求;玉米年产量2.7亿吨左右,供需处于紧平衡;大豆年产量则有1300多万吨,缺口超过1亿吨。
这与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汪希成的研究不谋而合。汪希成在《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新变化与改革方向》一文中指出,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供求关系极不平衡,供求差出现了较大的分异。他进一步指出,粮食品种结构上存在的供求矛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除了供需品种不平衡,还包括供需品质不平衡,即高品质粮食产出比重较低,国内高端消费需求主要依赖进口。
姚惠源因此介绍,今年我国粮食供求结构优化的要求是必须稳定水稻、小麦产量,并积极提高优质水稻和优质小麦的比重,发展高蛋白、高含油的大豆和玉米产量。特别要提高大豆产量,解决大豆82%依赖进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