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加工上马热潮危及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玉米找到了能源化出路———加工成燃料乙醇“养车”。近两年来,以投资燃料乙醇项目为主,上马玉米加工厂的热潮席卷东北主产区。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会长白美津近期在一次东北粮食物流会上说,作为玉米大省的吉林,近来新建扩建加工厂10多个,加工能力将达1200万吨—1500万吨,而吉林全省的玉米总产约1800万吨,过两三年将无玉米可调出。
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联合研究课题预测:在从2007开始的两个年度内,我国将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实际上,由于能源化加工的推动,2006年以来,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上扬,并首次出现价格“倒挂”:玉米价格高于小麦,对最近一轮粮油涨价产生了影响。
为此,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2006年底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为名,违规建设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并对各地玉米加工企业进行清理。发展改革委工业司有关人士强调指出,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对调动东北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一哄而起、盲目建设,可能危及粮食安全,必须加以调控。
一些专家提出,由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北粮南运”成本居高不下,我国粮食流通可考虑“北出(口)南进(口)”的策略,即北方玉米就近出口,南方适当进口廉价玉米。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万宝瑞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目前国际市场大米的贸易量每年在275亿公斤左右,其中粳稻所占比例不到10%,而这几年东北每年调出的水稻在150亿公斤以上。南方要通过国际市场替代东北稻米,不仅总量难以满足,品种结构也难以保障。
万宝瑞说,目前国际生物质能源迅速发展,美国用玉米转化燃料乙醇已超过出口量,导致未来几年美国玉米出口量将大幅减少。而美国玉米出口占全球玉米贸易量的50%,国际粮源减少,使我国依靠进口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风险增加,“南进”策略将会落空。基于此,万宝瑞认为,实现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始终要立足国内资源,国际市场只能作为我国年际间和品种间粮食贸易的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