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污染环境 行唐县关停199家红薯淀粉加工作坊
1月6日,走进行唐县龙州镇红薯加工专业村李七里峰村,往年此时机声隆隆、红红火火的红薯加工场面不见了,用于加工的机械设备也拆除一空。镇党委书记杨永志介绍说,到去年年底,全镇已关停红薯淀粉加工作坊199户,治理整顿初战告捷。
对县域特色产业中的红薯淀粉加工业强行关停,是行唐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红薯淀粉加工业,是该县的一项传统产业,曾被列为红枣、红薯、乳业三大特色产业之一。全县形成了以李七里峰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庄的薯业加工区,年加工鲜薯、薯干19万吨,成为华北最大的淀粉制品加工基地。红薯淀粉加工业虽然给当地政府和群众带来经济收入,但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其所产生的废水注满了附近村庄的坑塘、洼地,严重污染了地下水,其散发出的“酸臭”气味还随风飘至县城西北部,影响了县城环境及居民生活。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展开后,行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加工区内的村庄进行调研,征求群众意见。调研结束后召开了乡村及县直有关部门座谈会,组织龙州镇及县工商、环保、水务、供电等部门,调集精干力量,进村入户,宣传科学发展,分析利益得失,一户一户地做业主的思想工作,得到红薯加工户的认可与支持,纷纷自动拆除设备,停工停产。龙州镇还组建了红薯淀粉污染整治工作队,每天不定时、不定点巡视检查,确保治理关停后不出现反弹。
在关停的同时,该县对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加工户,安排人员到外地学习考察,鼓励他们发展无污染、高新红薯制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产业上档升级。并为一般加工户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引导他们转产致富,目前已有部分加工户搞起了奶牛、獭兔养殖。同时为保护红薯种植户的利益,县农技部门引导他们由单一品种的红薯种植向多元化、适用性品种转移,稳定、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