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粉条"串增值产业链 豫红薯产业发展
“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是贫困时期农民生存本能的呼唤,如今在河南省汝阳县,这土得掉渣的“红薯疙瘩”却又变成了“金疙瘩”,2007年全县10万亩红薯创造了1.3亿元的产值,红薯产业成为该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从“三粉”加工开始
11月底,农村已进入了耕作的冬闲期,而当记者来到洛阳大安工业园区的罗凹村,却看到各家各户正忙着加工粉条,生产作坊热气腾腾。在村民赵建坤家,记者得知前几天偃师等地的批发商刚来交定金。赵建坤的邻居说,每年都有四五家提前登门预定,前一段时间村里有一二十个经销大户到各家选货。
村党支部书记赵汉京告诉记者,他们村是传统的“三粉”(粉条、粉丝、粉皮)加工专业村,全村268户有250户从事红薯淀粉加工,现在每天全村要磨掉40万公斤的红薯,才能满足提取淀粉加工粉条的需求。每年村里能出100吨粉条,实现利润100万元。
目前,汝阳县像罗凹村这样加工“三粉”的村子很多,红薯加工的龙头企业有2个,加工基地有3个,每年的鲜薯加工量约为2000万公斤左右,加工的主要产品是红薯淀粉、粉丝、粉条、方便粉丝、粉皮、火锅专用粉等。
规模化种植业随后兴起
“三粉”加工业的市场引力迅速刺激着红薯种植业的兴起。为了满足淀粉加工的需求,汝阳县引进了脱毒豫薯八号、豫薯7号等新品种,使淀粉出粉率提高了2~4%。为了满足贮销食用,还引进了豫薯12、豫薯13等兼用型和食用型以及彩色红薯等。品种改良的同时,红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全县80%的坡岭旱地成为主要薯区,全县红薯种植面积达10万亩。
此外,规模种植带动了种苗业发展,有2个专业村、6个基地和新建的23座育苗棚从事专业的商品育苗,育苗基地发展到200亩,每年繁育优质薯苗3000万株。
贮销业带动基地和市场建设
红薯产品的延伸加工使汝阳形成了辐射周边的需求核心,也带动了贮销业的连锁反应。汝阳县属豫西春薯区,生长期长,养分积累多,加之引进推广的品种好,使汝阳鲜薯享有“面、沙、香、甜”的美誉,成为馈赠食用的佳品,使汝阳鲜红薯每公斤价格普遍高于邻县0.1元以上,这为红薯鲜贮提供了商机。
2007年,“柏树乡控温控湿商品红薯保鲜窖项目”启动建设,筹资50多万元,建起了年储藏100万公斤的永久式红薯保鲜示范窖,带动全县100个鲜贮大户,每户最低储量为5000公斤,成为豫西地区最大的储存基地。鲜薯由原来的3个月鲜贮期延长到8个月,贮藏红薯远销郑州、焦作、漯河、周口等外地市场,仅此每年可使农民增收875万元左右。鲜薯贮销使汝阳形成了20多个交易市场,有200多经纪人从事红薯商品交易。
巨大的市场需求激发了红薯种植业的兴起,带动了红薯从种植、储销运输到加工延伸的整个环节,环环相扣、环环增值,形成了从传统种植开始到终端市场,终端市场又促进种植的产业链条。除了市场因素外,离不开汝阳县委、县政府以及农业部门的重视。该县每年将红薯生产列入有关乡镇和委局的工作目标。组织红薯育苗大户、生产大户、储藏大户、加工大户、加工企业等500余人成立了“汝阳县薯业开发协会”,对全县薯业发展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到目前为止,汝阳县已承担全省2万亩优质专用红薯开发推广项目,计划到2009年将扩大到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