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玉米拍卖落地 将如何影响玉米市场
政策粮投放
进口玉米定向投放落地,糙米仍在传闻阶段
政策粮库存包含进口储备玉米、近三年产区增储玉米及定向稻谷,总量达数千万吨,理论上具备平抑价格的能力。但历史投放表现显示,2024年糙米未拍卖,进口玉米投放仅成交400万吨,投放量级、时间点及价格均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导致市场对传闻极度敏感。今年5月以来,政策粮投放传闻频出,近期市场再度传出两则消息:
进口玉米投放:传闻6月底山东投放40万吨,7月启动每周200万吨、持续4周的拍卖,消息模糊但引发盘面回调。6月27日,中储粮网发布进口玉米投放官方消息“关于举办7月1日进口玉米(转基因)邀标竞价销售专场的公告”该份公告投放数量为18.9万吨,生产年限为2020-2023年的美玉米,标的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甘肃省、山西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共计6个省份13个地区。今年进口玉米拍卖自此落地,但从数量上看明显低于此前市场预期,因而对盘面利空影响预计有限,甚至存在反弹预期,关注后续政策粮投放情况。
糙米投放:传闻7月投放800万吨,底价1400-1500元/吨,按1500元测算,糙玉混合物集港成本约2360元/吨,和玉米现货价格接近。按1400元测算,糙玉混合物集港成本约2260元/吨,显著低于当前玉米现货价格,市场情绪承压。但需注意,实际拍卖中溢价成交可能性仍存,政策落地效果需持续跟踪。
替代逻辑
小麦托市政策与替代加速形成中长期价格支撑
今年新麦上市后,河南、安徽相继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托市价格为二等粮2420元/吨。托市政策通过两层逻辑影响玉米市场:一方面,玉米价格需要上涨为小麦饲用替代打开空间,托市政策直接支撑玉米价格;另一方面,明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已提前公布为2420元/吨,若未来进口谷物持续收紧,小麦价格底部稳固,玉米价格需通过上涨维持替代性价比,形成中长期利多预期。
今年3月起配合料中玉米用量占比持续下降,5月已跌破40%。5月下旬华南地区开始预售6月国产小麦,替代范围从华北扩展至华南。后续替代量取决于政策粮投放节奏一-若政策粮低价放量,替代需求或阶段性缓和,反之替代将进一步深化。
供需格局
进口锐减与需求韧性交织,缺口依赖国内替代
当前年度玉米市场呈现“产不足需”的核心特征。
供应端,进口替代品通道去年开始收紧,自去年10月起至今年5月的8个月内,玉米进口量仅152万吨,同比降幅达93%,较上一年度2350万吨的进口规模,预计全年进口量或不足配额,同比减少至少1500万吨。此外,高粱、大麦等替代品进口量分别同比减少30%、40%,预计进口谷物替代品总计减少超2000万吨。
需求端,呈现“深加工减量、饲料增量”的分化态势。深加工领域因淀粉、酒精加工亏损,开机率低于往年,截至上周年度累计玉米深加工消费量同比减少4.6%;但饲料消费表现强劲,当前玉米年度内,全国饲料总产量同比增长约7%,带动能量饲料需求提升,玉米总需求同比仍呈增长趋势。
价格展望
新季上市前区间震荡政策与替代决定上下边界
盘面来看价格上方压力来自于政策粮投放预期与小麦替代加速限制涨幅;而下方支撑则来自于当季余粮见底、进口锐减导致供应偏紧,价格难以深跌。预计新季玉米上市前,价格将维持区间震荡,若政策性粮源投放不及预期且进口政策持续收紧,价格存在阶段性上行预期。因而操作上建议以“逢低短多、区间交易”为主,避免追涨杀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