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马铃薯产业新闻:印度的马铃薯出口战略
印度正处于农业历史上的关键时刻,作为这个星球上的马铃薯第二大生产国,反常的是在国际出口市场上仅仅分羹2.8%,这还绝大部分仅限于鲜薯。但是一份来自 ICRIER-APEDA开创性的报告确认,印度在向加工马铃薯产品出口转型,有能力大肆占据全球加工马铃薯市场份额。
报告指出,全球加工马铃薯出口市场从2021年的293亿美元(约人民币2090亿元)上升到2030年的470亿美元(约人民币3350亿元),这会让目前印度微量薯条的出口(仅仅290万美元)具有实现规模出口的机会。同时报告也高光揭示了潜在的、巨量的、尚待出口的、细分领域高附加值产品例如薯片、全粉、淀粉和预制薯条。要实现这些需要出口的产品,印度需要系统的梳理马铃薯价值链,从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市场导向为模式。
报告为印度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构想:
第一,推荐面向关键地区建立出口导向群,例如北方邦、西孟加拉、古吉拉特邦、比哈尔省等,完善基础设施和专业设施-在其它农业板块被证明是成功的模式。
第二,对农场主和农业专家来说,要被迫丢弃常规品种转而栽培国际需求的马铃薯品种。例如适合俄罗斯小食品市场的“Lady Rosetta”和海湾国家的“Kufri Pukharaj”。所以品种更替是必要的。适当的干物质和含糖量在加工产业中是没有回旋余地的。而且必须严格遵守国际检疫和可追溯性。
第三,印度现在面临非常明显的市场准入障碍。全球合作伙伴特别是产业领导者比利时和荷兰,是至关重要的桥梁,通过冷库、加工和包装的技术转让,填补了技术空白,减少了收获后的损耗,在印度的一些地区,采收后的损失达到15-20%。印度在成为强大的马铃薯加工出口国的征途上,不仅仅是增加产品出口,而是升级整个生态系统的强势战略,从种薯选择到消费者的“盘中餐”,对农场主、农学家和投资者来说,这代表着从商品贸易到品牌化高附加值加工业的巨大转变,通过实施推荐的战略-聚焦专用品种、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拥抱”国际标准,印度就可以复制奶业的成功,从根本上重塑印度在全球马铃薯版图上的地位,把一个主食作物改变成出口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