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今年粮价为何异常波动 后期粮价何去何从
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波动是一种必然现象。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将成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
近一段时间,从众多的媒体、报告、研讨会的观点中,以及我们的调研中可以发现,我国的粮食价格面临很多困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为什么在粮食库存充裕、供需基本平衡的背景下,粮价仍然快速上涨?比如说小麦,新粮上市开秤,一般价格会有所回调。但今年却一路走高,这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现象。
第二,为什么粮价波动周期越来越短、波动频率越来越高?粮价波动跟每一期的产量和价格存在对应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整个粮价大的波动周期是5-6次。可2004年以来,一下子出现3次,隔两年就有一次价格波动,粮价波动的周期越来越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粮价出现这样的密集的波动。这需要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给予解释。
第三。为什么今年不同品种粮食会轮番涨价?今年从西南的大米涨价开始,3月份玉米开始价格大幅度上涨,玉米的价格还没有按下去,7月小麦价格又开始上涨了,这样的轮番涨价,也是多年不多见的,这也是很困惑的问题。
第四,为何难以用经典理论解释当前粮价波动现象?库存充裕、总供给总需求相对平衡,结果粮价依然大幅度的上涨。我们多年积累的数据和分析也说明,经过连续5-6年的丰收,目前玉米、小麦等粮食库存比较充裕。但是,在总供给充裕的背景下,今年玉米3-4月,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价格就上涨10%,这与我们长期以来对粮价观察的情形有较大的不同。
2004年国家设计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其目标就是为了稳步提高粮价,保护农民利益。当时的策略是,使粮价小步稳走,即每年都涨价,但每年是小幅上涨。如每年涨一个5%-10%,经过若干年,使粮价到一定的水平,使我们在整个工业化、城镇化阶段,能够有效维护农民的利益。但是,粮价出现大起大落,在一两个月以内就上涨10%,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必须认识到,粮食是一种由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由于生产空间布局的广泛性、时间分布的集中性以及市场信号影响的滞后性,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波动是一种必然现象。从长期看,粮食价格将呈周期性波动、整体攀升趋势。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将成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既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息息相关,也与上下游产业密切关联。粮食等农产品作为百价之基,稍有波动,就会影响整个价格总水平,进而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也必须理性的应对。
为什么今年粮价异常波动?
今年国内粮价走势出现新的动向:大米、玉米、小麦轮番涨价,不断创历史新高,涨势不减。国内市场粮价看涨预期居高不下。
从玉米看,今年玉米价格上涨,并非供给短缺引起的合理上涨。而是在全国玉米总供给充裕背景下的异常波动。既有主产区减产的市场效应、国家托市调控的政策效应。也有物流不畅等因素的推动,还有西南干旱、通胀预期增强导致市场预期变化的影响。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主产区玉米大幅减产,市场供求预期偏紧,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去年秋粮上市前,各方面均预测玉米将保持连年丰收。但玉米收购的实际情况表明,玉米减产幅度较大,估计全国减产5%-10%,东北主产区减产幅度达15%-20%以上。尽管目前国内玉米库存较多、仍然供大于求,但由于主产区大幅减产,导致近期玉米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供求预期偏紧,玉米价格上涨压力不断增大。
第二,国家托市收购政策逆向调控,支撑玉米价格走高。在判断粮食丰收的前提下,去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产区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并对南方16个饲料消费省份和中央直属粮食企业采购东北地区新产玉米给予每吨70元的费用补贴,对玉米价格上涨形成明显支撑作用。国内政策实施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政策一旦出来,就难以刹车止步。这个补贴政策出来以后,产区的价格到了08元,超过托市价0.78元,这个政策仍然没有退出,一直到七月底才停了下来。
与此同时,由于淀粉、淀粉糖、酒精等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粮食深加工效益好,开机率高,产区粮食深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新粮,并通过上调收购价格与其他入市企业争夺粮源,也推动玉米价格走高。
第三,对价格预期较高,产区农民有惜售心理。2009年秋粮上市以来,产区农民大多观望等待,惜售心理较强。一般而言,进入1月份后,本应是农民集中售粮高峰期,但今年农民售粮进展缓慢,导致市场有效供给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去年东北产区受旱灾影响,玉米减产较多,农民对价格预期较高;二是受通胀预期影响,水稻等粮价快速上涨,对玉米价格形成传导效应,加之国家实行临时收储和收购运输补贴等托市政策,农民预期玉米价格有进一步上涨空间,因此持粮待涨、择机而售。而加工企业抬价收购,也助长了农民惜售心理;三是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不断改善,农户获取备耕资金的能力显著增强,农民售粮节奏出现明显变化。
第四,多发频发的极端自然灾害,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粮价看涨预期。加剧粮价异常波动。今春西南地区持续大面积干旱。对农户、加工企业、贸易商与销区市场的心理预期产生较大影响,市场粮价看涨预期普遍增强,少数地区甚至出现恐慌心理,出现抢购、囤积粮食现象,由此进一步加剧粮价的异常波动。
今年小麦异常波动也是类似的情况。今年小麦供需基本面总体尚可,因为有庞大的库存压底,虽然局部地区小麦略有减产,但不至于引起价格如此剧烈的变化。但形势却完全出乎预料。在小麦收购的旺季,价格却高开高走。个中原因,除了粮价的传导效应——即受大米、玉米价格上涨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托市政策效应。今年小麦收购,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最低收购价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政府的干预性收购。减少市场流通量来托高价格。今年最低收购价采取多元主体的方式,加上市场已经存在不稳定预期,使贸易商和加工商形成涨价预期,加入到抬价抢购序列。需要讨论的是,在今年价格较高的形势下,是否应该出台托市政策?托市采取多元执行主体是否可行?我们认为,托市由单一执行主体,改为多元主体,强化了托市机制,但弱化了调控机制。
后期粮食市场的可能走势
后期国内粮食市场,是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的关键时期,也是粮价看涨预期增强、市场波动加剧的敏感时期。影响后期粮食市场走势的。最根本的是供需基本面、秋粮会不会减产、是否丰收等等,这些因素决定粮价结构和发展趋势,但是还有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因素。
第一,虽然库存充足,但有效供给趋紧,粮价看涨预期增强。虽然有关部门讲了库存很充足,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是这个阶段的有效供给相对紧张,极易出现粮价上涨预期。为什么说有效供给相对紧张?大家知道,这几年实施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导致一个很重要的后果。就是使粮源集中到国家手中。现在市场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的拍卖,但由于连续数个月抛售库存,国内玉米库存下降到近几年的最低水平,也引发市场的种种猜测和不稳定预期。
第二,粮食供求区域性矛盾突出,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玉米供需区域结构值得关注,大概玉米储备70%是在北方的主产区,30%在南部销区,但是,玉米消费大部分却在南方销区。今年5月18日,有关部门为了防止对粮食的炒作投机,防止一些企业囤积粮食,对竞价销售政策进行了修改,即南方企业不能参与北方粮食的拍卖。北方企业可以到北方参与竞拍,南方企业只能参加南方粮食的竞拍,形成一个相对割裂的市场。所以,玉米竞拍,在北方经常流拍、成交率很低,但在南方想买玉米买不到。比如说河北每一周拿27万吨出来拍卖,成交率不到10%,广东每天玉米需求量2.5万吨,而拍卖只有1万吨,这个政策导致市场人为的隔离,加剧了粮食区域结构性矛盾。
这里有一个概念,市场政策化,前面已经提到。这体现在,政府通过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掌握了大部分粮食,粮食市场供应主要靠政府拍卖提供,政府主导了整个粮食市场,政策主导着市场的走向。这样使市场对政策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前所述,任何政策的细小变化,对市场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这样也增加了对调控政策针对性和精准性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注意这种倾向。其政策含义是,政府调控的负荷越来越大,调控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是我们在下一步搞调控政策整体设计时需考虑的问题,如果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我修复的作用,调控可能会走向一个死胡同。
第三,国际粮食市场涨价预期不断上升,对国内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尽管8月初俄罗斯粮食出口禁令,没有某些炒作机构想象的粮价上涨幅度那么大,但是CBOT(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市场也做出剧烈波动的反应,小麦价格上涨50%。其他的粮食产品价格也出现了波动。但我们认为,不会形成类似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但我们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发展态势要给予高度关注,假如说出现类似2008年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今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形势比2008年上半年比较。要复杂得多。全球粮价涨价预期,对国内还是有压力的,而且这种压力正在累积、正在传导、正在放大。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宏观调控所面临的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下一步粮食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
从现在起到秋粮新粮上市是市场调控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有效防止粮价异常波动引发整个粮价乃至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对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局意义重大。我们认为。下一步粮食调控的目标是千方百计稳定市场预期,多管齐下防止粮价异常波动;既要维护市场稳定,也要保护农民利益。我们建议,后期可能的政策取向应为:
第一,加强宣传引导,千方百计稳定市场预期,谨防炒作投机。我注意到媒体在最近一段时间对粮价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其中保持稳定、稳定预期的基调为数不多,部分报道涉嫌炒作。在目前这样一个敏感关键时期,稳定预期是第一要务,我们要牢牢把握一个基本点:千方百计的稳定市场预期,多管齐下防止粮价异常波动。
第二,进一步完善收购调控政策。可能需对调控政策再设计、再创新,比如对东北玉米而言,新粮即将上市,究竟要不要出台临时收储政策?要不要给参与收购的央企和南方的饲料厂运输补贴?要不要让央企加入政策性收购序列?所有这些问题都要引起注意。我个人认为,今年应暂停临时收储政策,取消运输补贴政策,让玉米收购回归市场化机制,让市场机制分担政府沉重的调控压力。今后形势变化,若需继续托市,应实行以中储粮公司为执行主体的临时收储措施,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启动和退出,形成托市收购与平抑价格互为一体的调控机制。目前对多元托市机制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托市主体的多元化,并不会减少市场扭曲,反而有可能由于收购行为的异化而增加市场垄断,增强农民和下游企业的不稳定预期。
第三,加大市场投放力度,积极发挥库存充裕的市场稳定基础性作用。要继续坚持调控政策,加大南方销区市场拍卖力度与北方拍卖出库力度,把市场价格控制住。
第四,调整粮食深加工产业政策,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建议立即叫停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和高能耗、高污染的柠檬酸、淀粉等加工产业。引导粮食加工产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优化粮食供需结构,逐步缓解供求区域性、阶段性矛盾。
总得来看,后期粮食价格面临国内外复杂的市场形势,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今年秋粮丰收,粮价稳定预期正在形成;库存充足,政府具有粮食宏观调控的坚实物质基础;只要今年调控政策得当,完全能够确保今年价格合理、市场稳定、农民增收。
近一段时间,从众多的媒体、报告、研讨会的观点中,以及我们的调研中可以发现,我国的粮食价格面临很多困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为什么在粮食库存充裕、供需基本平衡的背景下,粮价仍然快速上涨?比如说小麦,新粮上市开秤,一般价格会有所回调。但今年却一路走高,这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现象。
第二,为什么粮价波动周期越来越短、波动频率越来越高?粮价波动跟每一期的产量和价格存在对应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整个粮价大的波动周期是5-6次。可2004年以来,一下子出现3次,隔两年就有一次价格波动,粮价波动的周期越来越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粮价出现这样的密集的波动。这需要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给予解释。
第三。为什么今年不同品种粮食会轮番涨价?今年从西南的大米涨价开始,3月份玉米开始价格大幅度上涨,玉米的价格还没有按下去,7月小麦价格又开始上涨了,这样的轮番涨价,也是多年不多见的,这也是很困惑的问题。
第四,为何难以用经典理论解释当前粮价波动现象?库存充裕、总供给总需求相对平衡,结果粮价依然大幅度的上涨。我们多年积累的数据和分析也说明,经过连续5-6年的丰收,目前玉米、小麦等粮食库存比较充裕。但是,在总供给充裕的背景下,今年玉米3-4月,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价格就上涨10%,这与我们长期以来对粮价观察的情形有较大的不同。
2004年国家设计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其目标就是为了稳步提高粮价,保护农民利益。当时的策略是,使粮价小步稳走,即每年都涨价,但每年是小幅上涨。如每年涨一个5%-10%,经过若干年,使粮价到一定的水平,使我们在整个工业化、城镇化阶段,能够有效维护农民的利益。但是,粮价出现大起大落,在一两个月以内就上涨10%,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必须认识到,粮食是一种由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由于生产空间布局的广泛性、时间分布的集中性以及市场信号影响的滞后性,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波动是一种必然现象。从长期看,粮食价格将呈周期性波动、整体攀升趋势。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将成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既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息息相关,也与上下游产业密切关联。粮食等农产品作为百价之基,稍有波动,就会影响整个价格总水平,进而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也必须理性的应对。
为什么今年粮价异常波动?
今年国内粮价走势出现新的动向:大米、玉米、小麦轮番涨价,不断创历史新高,涨势不减。国内市场粮价看涨预期居高不下。
从玉米看,今年玉米价格上涨,并非供给短缺引起的合理上涨。而是在全国玉米总供给充裕背景下的异常波动。既有主产区减产的市场效应、国家托市调控的政策效应。也有物流不畅等因素的推动,还有西南干旱、通胀预期增强导致市场预期变化的影响。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主产区玉米大幅减产,市场供求预期偏紧,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去年秋粮上市前,各方面均预测玉米将保持连年丰收。但玉米收购的实际情况表明,玉米减产幅度较大,估计全国减产5%-10%,东北主产区减产幅度达15%-20%以上。尽管目前国内玉米库存较多、仍然供大于求,但由于主产区大幅减产,导致近期玉米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供求预期偏紧,玉米价格上涨压力不断增大。
第二,国家托市收购政策逆向调控,支撑玉米价格走高。在判断粮食丰收的前提下,去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产区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并对南方16个饲料消费省份和中央直属粮食企业采购东北地区新产玉米给予每吨70元的费用补贴,对玉米价格上涨形成明显支撑作用。国内政策实施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政策一旦出来,就难以刹车止步。这个补贴政策出来以后,产区的价格到了08元,超过托市价0.78元,这个政策仍然没有退出,一直到七月底才停了下来。
与此同时,由于淀粉、淀粉糖、酒精等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粮食深加工效益好,开机率高,产区粮食深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新粮,并通过上调收购价格与其他入市企业争夺粮源,也推动玉米价格走高。
第三,对价格预期较高,产区农民有惜售心理。2009年秋粮上市以来,产区农民大多观望等待,惜售心理较强。一般而言,进入1月份后,本应是农民集中售粮高峰期,但今年农民售粮进展缓慢,导致市场有效供给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去年东北产区受旱灾影响,玉米减产较多,农民对价格预期较高;二是受通胀预期影响,水稻等粮价快速上涨,对玉米价格形成传导效应,加之国家实行临时收储和收购运输补贴等托市政策,农民预期玉米价格有进一步上涨空间,因此持粮待涨、择机而售。而加工企业抬价收购,也助长了农民惜售心理;三是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不断改善,农户获取备耕资金的能力显著增强,农民售粮节奏出现明显变化。
第四,多发频发的极端自然灾害,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粮价看涨预期。加剧粮价异常波动。今春西南地区持续大面积干旱。对农户、加工企业、贸易商与销区市场的心理预期产生较大影响,市场粮价看涨预期普遍增强,少数地区甚至出现恐慌心理,出现抢购、囤积粮食现象,由此进一步加剧粮价的异常波动。
今年小麦异常波动也是类似的情况。今年小麦供需基本面总体尚可,因为有庞大的库存压底,虽然局部地区小麦略有减产,但不至于引起价格如此剧烈的变化。但形势却完全出乎预料。在小麦收购的旺季,价格却高开高走。个中原因,除了粮价的传导效应——即受大米、玉米价格上涨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托市政策效应。今年小麦收购,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最低收购价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政府的干预性收购。减少市场流通量来托高价格。今年最低收购价采取多元主体的方式,加上市场已经存在不稳定预期,使贸易商和加工商形成涨价预期,加入到抬价抢购序列。需要讨论的是,在今年价格较高的形势下,是否应该出台托市政策?托市采取多元执行主体是否可行?我们认为,托市由单一执行主体,改为多元主体,强化了托市机制,但弱化了调控机制。
后期粮食市场的可能走势
后期国内粮食市场,是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的关键时期,也是粮价看涨预期增强、市场波动加剧的敏感时期。影响后期粮食市场走势的。最根本的是供需基本面、秋粮会不会减产、是否丰收等等,这些因素决定粮价结构和发展趋势,但是还有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因素。
第一,虽然库存充足,但有效供给趋紧,粮价看涨预期增强。虽然有关部门讲了库存很充足,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是这个阶段的有效供给相对紧张,极易出现粮价上涨预期。为什么说有效供给相对紧张?大家知道,这几年实施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导致一个很重要的后果。就是使粮源集中到国家手中。现在市场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的拍卖,但由于连续数个月抛售库存,国内玉米库存下降到近几年的最低水平,也引发市场的种种猜测和不稳定预期。
第二,粮食供求区域性矛盾突出,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玉米供需区域结构值得关注,大概玉米储备70%是在北方的主产区,30%在南部销区,但是,玉米消费大部分却在南方销区。今年5月18日,有关部门为了防止对粮食的炒作投机,防止一些企业囤积粮食,对竞价销售政策进行了修改,即南方企业不能参与北方粮食的拍卖。北方企业可以到北方参与竞拍,南方企业只能参加南方粮食的竞拍,形成一个相对割裂的市场。所以,玉米竞拍,在北方经常流拍、成交率很低,但在南方想买玉米买不到。比如说河北每一周拿27万吨出来拍卖,成交率不到10%,广东每天玉米需求量2.5万吨,而拍卖只有1万吨,这个政策导致市场人为的隔离,加剧了粮食区域结构性矛盾。
这里有一个概念,市场政策化,前面已经提到。这体现在,政府通过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掌握了大部分粮食,粮食市场供应主要靠政府拍卖提供,政府主导了整个粮食市场,政策主导着市场的走向。这样使市场对政策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前所述,任何政策的细小变化,对市场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这样也增加了对调控政策针对性和精准性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注意这种倾向。其政策含义是,政府调控的负荷越来越大,调控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是我们在下一步搞调控政策整体设计时需考虑的问题,如果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我修复的作用,调控可能会走向一个死胡同。
第三,国际粮食市场涨价预期不断上升,对国内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尽管8月初俄罗斯粮食出口禁令,没有某些炒作机构想象的粮价上涨幅度那么大,但是CBOT(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市场也做出剧烈波动的反应,小麦价格上涨50%。其他的粮食产品价格也出现了波动。但我们认为,不会形成类似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但我们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发展态势要给予高度关注,假如说出现类似2008年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今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形势比2008年上半年比较。要复杂得多。全球粮价涨价预期,对国内还是有压力的,而且这种压力正在累积、正在传导、正在放大。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宏观调控所面临的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下一步粮食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
从现在起到秋粮新粮上市是市场调控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有效防止粮价异常波动引发整个粮价乃至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对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局意义重大。我们认为。下一步粮食调控的目标是千方百计稳定市场预期,多管齐下防止粮价异常波动;既要维护市场稳定,也要保护农民利益。我们建议,后期可能的政策取向应为:
第一,加强宣传引导,千方百计稳定市场预期,谨防炒作投机。我注意到媒体在最近一段时间对粮价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其中保持稳定、稳定预期的基调为数不多,部分报道涉嫌炒作。在目前这样一个敏感关键时期,稳定预期是第一要务,我们要牢牢把握一个基本点:千方百计的稳定市场预期,多管齐下防止粮价异常波动。
第二,进一步完善收购调控政策。可能需对调控政策再设计、再创新,比如对东北玉米而言,新粮即将上市,究竟要不要出台临时收储政策?要不要给参与收购的央企和南方的饲料厂运输补贴?要不要让央企加入政策性收购序列?所有这些问题都要引起注意。我个人认为,今年应暂停临时收储政策,取消运输补贴政策,让玉米收购回归市场化机制,让市场机制分担政府沉重的调控压力。今后形势变化,若需继续托市,应实行以中储粮公司为执行主体的临时收储措施,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启动和退出,形成托市收购与平抑价格互为一体的调控机制。目前对多元托市机制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托市主体的多元化,并不会减少市场扭曲,反而有可能由于收购行为的异化而增加市场垄断,增强农民和下游企业的不稳定预期。
第三,加大市场投放力度,积极发挥库存充裕的市场稳定基础性作用。要继续坚持调控政策,加大南方销区市场拍卖力度与北方拍卖出库力度,把市场价格控制住。
第四,调整粮食深加工产业政策,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建议立即叫停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和高能耗、高污染的柠檬酸、淀粉等加工产业。引导粮食加工产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优化粮食供需结构,逐步缓解供求区域性、阶段性矛盾。
总得来看,后期粮食价格面临国内外复杂的市场形势,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今年秋粮丰收,粮价稳定预期正在形成;库存充足,政府具有粮食宏观调控的坚实物质基础;只要今年调控政策得当,完全能够确保今年价格合理、市场稳定、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