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玉米市场领域“十大事件”回顾
当我们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惊奇地发现全年我国玉米价格走出了一个“M型”走势,年内最低点出现在“拍卖季”,高点出现在3月和11月,其中,东北地区玉米价格高点和低点之间最大价差逼近400元/吨,价格波动幅度与2017年接近,但其背后“推波助澜”的因素却有所差别,也成为2018年新季玉米行情早早启动、迅速落幕的原因。现一本正经将先从玉米相关政策入手简要分析之。
事件一:中国针对美国高粱关税反复折射中美贸易战“神转折”
2月4日,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
4月18日对原产美国进口高粱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裁定的保证金比率178.6%;
5月18日,商务部又发布关于终止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反倾销反补贴的公告,终止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依据商务部2018年第38号公告征收的反倾销临时保证金如数退还。
8月23日12时01分起,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约16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18〕7号)对包含美国高粱(10079000,其他高粱)征收25%关税。
短评:美国高粱,作为2018年中方反击的第一枪,可谓是命运多舛,但从中国对于美国高粱乃至其他农产品的政策频繁调整也可以看出中美贸易关系变化的轨迹,2019年中国逐步放开美国农产品进口大门的可能性逐步上升。
事件二:2018年临储玉米拍卖成交量“亿吨”创下历史记录
4月4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发布消息称,为做好玉米库存消化工作,根据当前玉米市场供求状况,国家有关部门定于4月12日启动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首次投放约700万吨。
自2018年4月12日至10月26日,中国临储玉米共拍卖28周,累计投放玉米2.2亿吨,成交10012.1831万吨,成交率45.5%。其中,进口玉米成交6725吨,国产玉米成交10011.3866万吨。临储玉米结余库存为7846.8779万吨。其中,2014年结余库存421.3464万吨,2015年结余库存7425.5315万吨。根据国家粮油交易中心网站消息,11月起暂停临储玉米拍卖。
短评:11月份行业会议上专家透露,1亿吨中有5000万吨的数量并没有实际进入市场,进而成为秋季粮价不断攀升的诱因之一。
事件三: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获得补贴金额较上年预期减半
2018年3月15日,吉林省内10万吨以上年加工能力玉米深加工企业,2018年3月15日至2018年4月30日期间收购入库,且2018年6月30日前加工完成,纳入补贴范围的玉米深加工每吨给予100元。
2018年3月23日,黑龙江省纳入补贴范围企业在2018年3月23日至2018年4月30日期间收购入库,并于6月30日前加工的2017年省内新产玉米(标准水分)给予每吨150元补贴。
短评:2018年政府对东北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减弱,不仅补贴金额减半,补贴启动时间也较上年大大延迟。随着临储玉米泄库进入后半程、深加工效益长期较好,政府支持力度逐步减弱,但2018年深加工企业依旧迎来疯狂扩张第二年,2019年危机四伏。
事件四:国家统计局罕见大幅调整2017年以前粮食产量数据
2018年11月出版《中国统计年鉴2018》大幅调整2007-2017年粮食相关数据,其中玉米调整幅度最大。以2017年数据为例,玉米播种面积提高695万公顷至4240万公顷,单产提高0.2吨/公顷至6.11吨/公顷,产量提高4318万吨至25907万吨。
短评:JCI认为,这是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性回归。
事件五: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玉米产量为25733万吨
12月14日,国家统计局粮食公布的生产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13158亿斤),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74亿斤),下降0.6%。尽管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但减幅只有0.6%,仍处于高位水平,属于丰收年景。其中,玉米播种面积达到42129千公顷(约6.3亿亩),单产6108公斤/公顷,产量25733万吨。
短评:在东北经历了区域春夏连旱和北部早霜以后,玉米产量仅仅是小幅下滑可喜可贺,但最终减产数字还是要市场说话。此外,东北农户在“市场化”改革引导下愈发注重品质,可喜可贺。
事件六:新《玉米》国标公布,2019年2月1日作为强制性标准实施
《玉米》新国标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7月13日发布, 2019年2月1日作为强制性标准实施。新标准其实只做了两项调整。
其一:容重等级差统一为30g/l
2018年版玉米新国标提高了容重要求,调整等间差为30g/L,具体容重指标为:一等≥720g/L,二等≥690g/L,三等≥660g/L,四等≥630g/L,五等≥600g/L,
等外<600g/L。
2009年版玉米国标容重一等≥720g/L,二等≥685g/L,三等≥650g/L,四等≥620g/L,五等≥590g/L,等外<590g/L。
一二三等容重等间差为35g/L,三四五等容重等间差为30g/L。
其二:浮霉点霉不算霉变
新国标取消了生霉粒指标限制,增加了霉变粒指标,要求霉变粒含量≤2.0%。
根据新国标,不完善粒中的生霉粒检验,在以下情况不应判定为生霉粒:
轻擦霉斑部分,霉状物可擦掉且擦掉后种皮无肉眼可见痕迹的颗粒;
粒面被其他污染物污染形成斑点的颗粒;
破损部位粘附其他污染物的颗粒;
冠部留有花丝脱落留下的痕迹(肉眼可见小黑点)的颗粒;
因病害产生斑点的颗粒。
生霉粒为粒面生霉的颗粒,霉变粒为粒面明显生霉并伤及胚和胚乳、无食用价值的颗粒。
短评:从2017年年底的豆粕新国标到2018年6月的食用植物调和油新国标,再到时隔11年更新的玉米新国标,后有大米新国标。值得注意的是,新的《玉米》国标实施后,在东北高寒高水分玉米收购中,检验水分15%以上必须用‘水分测定水浸悬浮法’;18%水分以上测容重,必须使用‘容重测定水浸悬浮法’。”有利于粮食收购规范化管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护种粮农民和收储企业的利益,“手摸牙咬”测定水分和容重将成为历史。我们相信中国农产品质量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事件七:黑龙江省2018年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兑现发放
11月7日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获悉, 2018年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正式启动。为切实保障玉米和大豆生产者种植合理收益,促进种植结构调整,经省政府同意,2018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为合法种植面积25元/亩,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为合法种植面积320元/亩。
短评:不论从中美贸易战角度还是从玉米泄库角度来看,政府引导农民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的意图相当明显,4月27日下午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主持召开了由农业农村部主要领导、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安徽四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及其农委领导参加的大豆新增轮作面积专题会议。曾确定在今年已经确定的轮作补贴面积基础上再增加500万亩,新增区域落实在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安徽四省,轮作补贴每亩150元。。只是,一旦中美贸易战缓和,这一政策是否也会改变呢?
事件八:全面取消外资收购、批发稻谷、小麦与玉米准入限制
7月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继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两份文件,根据最新规定显示,全面取消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的外资准入限制;同时,在种植研发方面,取消小麦、玉米之外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而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在全国开放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为开放的试点措施:将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的中方股比不低于34%。
事件九: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
8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扩大燃料乙醇试点省份,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1个试点省份外,今年进一步在北京、天津、河北等15个省份推广。
短评:政府对于深加工企业的直接补贴在“萎缩”,但扩大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范围的目标不变,未来中国玉米面临供求关系的扭转,而进口玉米乃至燃料乙醇成为一个可选项。
事件十:2019年继续实施玉米进口配额管理
12月22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关于2019年进出口暂定税率等调整方案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2019年关税配额内的玉米、小麦、稻谷和大米进口关税为1%(仅指大宗进口种类),关税配额外的为65%,普通进口税率则为180%。
此前,政府明确2019 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量维持上年水平:小麦 963.6 万吨,国营贸易比例90%;玉米 720 万吨,国营贸易比例 60%;大米 532 万吨(其中:长粒米 266 万吨、中短粒米 266 万吨),国营贸易比例 50%。
短评:一些媒体将政府的发文解读为,2019年中国玉米进口量不会明显扩大,引发业内强烈关注,但JCI认为在当前大环境之下,一切皆有“空间”,此文件不足以为2019年中国进口美国谷物及相关产品数量定调,相反中国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这头“灰犀牛”可能带来的冲击需要完善的金融工具提供保护,例如,玉米期权(12月28日大商所发布关于就玉米期权合约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预示玉米期权正式上市在即)。
事件一:中国针对美国高粱关税反复折射中美贸易战“神转折”
2月4日,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
4月18日对原产美国进口高粱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裁定的保证金比率178.6%;
5月18日,商务部又发布关于终止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反倾销反补贴的公告,终止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依据商务部2018年第38号公告征收的反倾销临时保证金如数退还。
8月23日12时01分起,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约16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18〕7号)对包含美国高粱(10079000,其他高粱)征收25%关税。
短评:美国高粱,作为2018年中方反击的第一枪,可谓是命运多舛,但从中国对于美国高粱乃至其他农产品的政策频繁调整也可以看出中美贸易关系变化的轨迹,2019年中国逐步放开美国农产品进口大门的可能性逐步上升。
事件二:2018年临储玉米拍卖成交量“亿吨”创下历史记录
4月4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发布消息称,为做好玉米库存消化工作,根据当前玉米市场供求状况,国家有关部门定于4月12日启动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首次投放约700万吨。
自2018年4月12日至10月26日,中国临储玉米共拍卖28周,累计投放玉米2.2亿吨,成交10012.1831万吨,成交率45.5%。其中,进口玉米成交6725吨,国产玉米成交10011.3866万吨。临储玉米结余库存为7846.8779万吨。其中,2014年结余库存421.3464万吨,2015年结余库存7425.5315万吨。根据国家粮油交易中心网站消息,11月起暂停临储玉米拍卖。
短评:11月份行业会议上专家透露,1亿吨中有5000万吨的数量并没有实际进入市场,进而成为秋季粮价不断攀升的诱因之一。
事件三: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获得补贴金额较上年预期减半
2018年3月15日,吉林省内10万吨以上年加工能力玉米深加工企业,2018年3月15日至2018年4月30日期间收购入库,且2018年6月30日前加工完成,纳入补贴范围的玉米深加工每吨给予100元。
2018年3月23日,黑龙江省纳入补贴范围企业在2018年3月23日至2018年4月30日期间收购入库,并于6月30日前加工的2017年省内新产玉米(标准水分)给予每吨150元补贴。
短评:2018年政府对东北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减弱,不仅补贴金额减半,补贴启动时间也较上年大大延迟。随着临储玉米泄库进入后半程、深加工效益长期较好,政府支持力度逐步减弱,但2018年深加工企业依旧迎来疯狂扩张第二年,2019年危机四伏。
事件四:国家统计局罕见大幅调整2017年以前粮食产量数据
2018年11月出版《中国统计年鉴2018》大幅调整2007-2017年粮食相关数据,其中玉米调整幅度最大。以2017年数据为例,玉米播种面积提高695万公顷至4240万公顷,单产提高0.2吨/公顷至6.11吨/公顷,产量提高4318万吨至25907万吨。
短评:JCI认为,这是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性回归。
事件五: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玉米产量为25733万吨
12月14日,国家统计局粮食公布的生产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13158亿斤),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74亿斤),下降0.6%。尽管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但减幅只有0.6%,仍处于高位水平,属于丰收年景。其中,玉米播种面积达到42129千公顷(约6.3亿亩),单产6108公斤/公顷,产量25733万吨。
短评:在东北经历了区域春夏连旱和北部早霜以后,玉米产量仅仅是小幅下滑可喜可贺,但最终减产数字还是要市场说话。此外,东北农户在“市场化”改革引导下愈发注重品质,可喜可贺。
事件六:新《玉米》国标公布,2019年2月1日作为强制性标准实施
《玉米》新国标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7月13日发布, 2019年2月1日作为强制性标准实施。新标准其实只做了两项调整。
其一:容重等级差统一为30g/l
2018年版玉米新国标提高了容重要求,调整等间差为30g/L,具体容重指标为:一等≥720g/L,二等≥690g/L,三等≥660g/L,四等≥630g/L,五等≥600g/L,
等外<600g/L。
2009年版玉米国标容重一等≥720g/L,二等≥685g/L,三等≥650g/L,四等≥620g/L,五等≥590g/L,等外<590g/L。
一二三等容重等间差为35g/L,三四五等容重等间差为30g/L。
其二:浮霉点霉不算霉变
新国标取消了生霉粒指标限制,增加了霉变粒指标,要求霉变粒含量≤2.0%。
根据新国标,不完善粒中的生霉粒检验,在以下情况不应判定为生霉粒:
轻擦霉斑部分,霉状物可擦掉且擦掉后种皮无肉眼可见痕迹的颗粒;
粒面被其他污染物污染形成斑点的颗粒;
破损部位粘附其他污染物的颗粒;
冠部留有花丝脱落留下的痕迹(肉眼可见小黑点)的颗粒;
因病害产生斑点的颗粒。
生霉粒为粒面生霉的颗粒,霉变粒为粒面明显生霉并伤及胚和胚乳、无食用价值的颗粒。
短评:从2017年年底的豆粕新国标到2018年6月的食用植物调和油新国标,再到时隔11年更新的玉米新国标,后有大米新国标。值得注意的是,新的《玉米》国标实施后,在东北高寒高水分玉米收购中,检验水分15%以上必须用‘水分测定水浸悬浮法’;18%水分以上测容重,必须使用‘容重测定水浸悬浮法’。”有利于粮食收购规范化管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护种粮农民和收储企业的利益,“手摸牙咬”测定水分和容重将成为历史。我们相信中国农产品质量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事件七:黑龙江省2018年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兑现发放
11月7日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获悉, 2018年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正式启动。为切实保障玉米和大豆生产者种植合理收益,促进种植结构调整,经省政府同意,2018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为合法种植面积25元/亩,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为合法种植面积320元/亩。
短评:不论从中美贸易战角度还是从玉米泄库角度来看,政府引导农民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的意图相当明显,4月27日下午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主持召开了由农业农村部主要领导、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安徽四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及其农委领导参加的大豆新增轮作面积专题会议。曾确定在今年已经确定的轮作补贴面积基础上再增加500万亩,新增区域落实在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安徽四省,轮作补贴每亩150元。。只是,一旦中美贸易战缓和,这一政策是否也会改变呢?
事件八:全面取消外资收购、批发稻谷、小麦与玉米准入限制
7月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继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两份文件,根据最新规定显示,全面取消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的外资准入限制;同时,在种植研发方面,取消小麦、玉米之外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而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在全国开放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为开放的试点措施:将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的中方股比不低于34%。
事件九: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
8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扩大燃料乙醇试点省份,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1个试点省份外,今年进一步在北京、天津、河北等15个省份推广。
短评:政府对于深加工企业的直接补贴在“萎缩”,但扩大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范围的目标不变,未来中国玉米面临供求关系的扭转,而进口玉米乃至燃料乙醇成为一个可选项。
事件十:2019年继续实施玉米进口配额管理
12月22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关于2019年进出口暂定税率等调整方案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2019年关税配额内的玉米、小麦、稻谷和大米进口关税为1%(仅指大宗进口种类),关税配额外的为65%,普通进口税率则为180%。
此前,政府明确2019 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量维持上年水平:小麦 963.6 万吨,国营贸易比例90%;玉米 720 万吨,国营贸易比例 60%;大米 532 万吨(其中:长粒米 266 万吨、中短粒米 266 万吨),国营贸易比例 50%。
短评:一些媒体将政府的发文解读为,2019年中国玉米进口量不会明显扩大,引发业内强烈关注,但JCI认为在当前大环境之下,一切皆有“空间”,此文件不足以为2019年中国进口美国谷物及相关产品数量定调,相反中国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这头“灰犀牛”可能带来的冲击需要完善的金融工具提供保护,例如,玉米期权(12月28日大商所发布关于就玉米期权合约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预示玉米期权正式上市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