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水涨船高” 玉米深加工企业面临重新洗牌
近年来,受国家政策影响,东北大豆、玉米主产区种植结构发生变化。今年黑龙江省调整补贴,大豆生产者补贴下降。在此背景下,东北大豆、玉米主产区种植结构将出现哪些变化?目前的玉米库存、下游贸易以及加工企业运行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期货日报记者日前深入黑龙江省东北部的玉米、大豆主产区进行了调研。
调整水改旱的种植结构
今年年初以来,大豆振兴计划始终被摆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多个文件均对此作出部署,其中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的《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具体提出,今年大豆种植面积要增加1000万亩。那么今年大豆的种植情况如何?期货日报记者根据调研发现,在今年的种植结构上,大豆种植面积虽有增加,但增幅并未达到预期。
由于考察团所走的东线处于第二、第三积温带,种植玉米存在一定优势,所以只有农垦管理下的玉米土地改种大豆的情况多一些,个人农户或合作社玉米改种大豆的情况并未达到之前的预期。从这次考察的结果来看,虽然今年国家推行了大豆振兴计划,但改种大豆的农户并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玉米种植相对大豆总体收益要高,而且玉米销售价格最近几年呈现涨势,销售渠道通畅,省事省心,对农户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据佳木斯某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玉米收购价大致在1650元/吨,刨除烘干、运输等费用,农户出售价大致在1400元/吨,当地亩产在1300—1700斤。然而,大豆收购价大致在3440元/吨,刨除运费、仓储等费用后,农户实际出售价为3200元/吨,当地亩产为320斤。虽然今年大豆补贴下降使得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不高,但由于年初的时候当地有一定的春旱,农民不能及时播种玉米,所以有部分转成了种植大豆。
“我们当地玉米种植面积应该在150万亩左右,水稻种植面积在30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约有50万亩,经济作物略增,玉米和水稻相比去年略有下降,大豆略有增加,总体种植结构变化不大。虽然农户早期计划种植大豆的比去年多,但后期由于政府公布补贴低于去年标准,所以不少农户继续改回种植玉米。”鹤岗市宝泉岭农垦山林粮食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林向东告诉记者,在鹤岗市东山区,玉米种植品种以德美亚3号为主,产量稳定,天气正常年份可以达到16吨/垧(2100斤/亩),还有少部分地区会种植德美亚1号。
考察的第四天早上,天气终于放晴。“四山一水四分田,半分芦苇半草原”,车窗外是蓝天白云下大片的农田,小巴车继续摇摇晃晃驶入下一个考察点——三江平原的核心、北大荒(600598)的腹地宝清县。
据记者了解,宝清县今年的大豆种植面积基本与去年持平。从整体上看,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大于大豆种植面积,2018年大豆和玉米种植面积基本平分,目前这里的种植面积中可能七成为大豆、三成为玉米。
家住鸡西市鸡东县永远村的赵老汉家今年种植了20垧地,其中自有地6垧,全部种植水稻,包地的10多垧里一半种了玉米。他表示,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下,玉米种植利润相对于水稻更好,如果玉米价格能继续上涨,后期将逐步进行水改旱,增加玉米种植面积。
考察中记者发现,由于今年稻谷拍卖底价只有1400元/吨,较去年有所下降,而今年国储玉米拍卖底价提升200元/吨,不少地区确实出现赵老汉家水改旱的种植结构调整,由种水稻的水田改成种玉米的旱地。
上游农户基本没有余粮
5月底,东北地区因持续降雨出现大规模降温,车辆缓慢行驶在泥泞的道路上,考察团顶着雨水一路向北步入这片肥沃的黑土地。
在所处第一积温带的宾县居仁镇,大伙儿披着雨衣挤在一间屋子里,拿着纸笔记录着。“最近一直下雨,这10天内都没有企业来询价。”接受采访的大姐略有些苦恼。她是位玉米贸易商,家中的粮食以露天存储为主,都用农膜覆盖着,目前还有余粮大概1000吨,全部堆放在院内,因为近期下雨担心会霉变,想尽量在1个月内出售。她表示,因为今年价格不错,当地的农户卖粮都很积极,现在基本没有余粮了,粮食都集中在当地玉米贸易商手里。
期货日报记者在鹤岗市宝泉岭农垦山林粮食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由于近期下雨出库慢,新粮价格有所回落。现在玉米销售价为1740元/吨,厂内水稻和玉米已经全部售尽,锦州港那边还有3万吨玉米库存在陆续出售,主要是发往广东和福建的饲料厂。目前农户已经没有玉米余粮了,周围的贸易商库存还有30万—40万吨,比去年多一些。
在玉米临储拍卖方面,记者发现,周边的酒精厂并不认可上期玉米拍卖价格,并没有参拍。本地参拍的绥东粮库,2014年一等粮(德美亚1号)成交价为1550元/吨,加上80元/吨等级差、30元/吨出库费、40元/吨贴水,出库价为1700元/吨,绥东到宝泉岭的运费为40元/吨,陈粮基本与新粮价格一致。
沿途中,记者还随机采访了一些农户,家住宝清县夹信子镇的一位大爷说:“我种了10垧地的玉米,去年收了12吨,烘干以后有8.5吨左右。现在余粮还有一些,想等粮商来收购,收购价按0.87元/斤。”
鸡东县博昌粮食烘干塔已经营了11年,年度贸易量在3万—4万吨,主要短驳发往站台通过铁路集港。据记者了解,该塔目前还有1000吨左右的玉米库存,周围烘干塔玉米基本售罄。
在到达穆棱市的一个考察点时,穆棱市康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他们可以用暂定价的方式向当地农户赊粮,即以收购时的价格作为保底,待农户需要用钱时,以当时价格和保底价孰高结价,对于农户来说可以卖上更好的价钱,对于企业来说降低了资金的压力。
记者考察发现,今年东北地区的玉米库存上游农户基本没有余粮,中游几家玉米贸易商各有不同,考虑到国储拍卖近期开始前段时间积极卖货,目前库存不大,库存已经转移到下游企业手中。
深加工行业需求无亮点
目前玉米的深加工行业利润不好,但部分大型企业为占领市场及降低开机成本,仍在超负荷生产。据一些深加工企业反映,由于近些年国家补贴深加工行业,使得产能扩张明显,整体上对于玉米的需求仍处于上升状态。
然而,东证期货农产品(000061)分析师方慧玲告诉期货日报记者,由于近两个月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以及临储底价上调、拍卖溢价明显,玉米原料成本提升较大,但成本上升并未同步传导至产品端,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企业陷入亏损状态。近年来,深加工行业产能快速扩张,目前处于产能过剩格局,在国内玉米供需格局未来趋紧的情况下,长期来看,玉米深加工行业可能面临重新洗牌。
象屿生化是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该企业在黑龙江省拥有三个生产基地——富锦、北安、绥化,年深加工产能为60万吨,主要产品为玉米淀粉,副产品包括玉米纤维、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油等。目前区域内玉米供给紧平衡,玉米原料成本提升比较明显,导致产品利润处于微亏状态,今年一季度仅1月处于微利状态,其余月份处于微亏损状态。下游消费主要是珠三角的食品、造纸、饲料,其中食品和造纸销量还在增加,饲料消费有所下降。目前工厂淀粉库存2万吨,去年同期在3000吨左右,去年最高为7000吨。
象屿金谷与象屿生化为同一集团旗下的兄弟公司,两家公司充分利用粮食仓储物流和深加工的互补优势。象屿金谷目前政策性储粮达392万吨,其中107万吨为玉米,剩余285万吨均为水稻。2018年玉米贸易总量约154万吨潮粮,折合干粮约130万吨,其中70万吨用于保障象屿生化进行深加工,剩余60万吨为自身贸易粮。
从玉米的需求端来看,除了深加工产业外,养殖业的饲料需求量也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国内生猪养殖受到的较大打击。
此外,对于参与国储拍卖的深加工企业,草本投资的分析师杨力认为,深加工企业仍以贸易利润为导向,拍卖比较理性。虽然全社会对临储拍卖粮仍有需求决定了玉米价格很难跌破底价,但目前供需面并不强,加之社会库存偏高,需求无明显亮点,玉米价格上涨驱动不大。不过,由于本年度玉米面积减少、明年临储拍卖大概率存在缺口等,中期看好玉米价格。
利用期货规避企业风险
今年是东北地区积极推进玉米临储制度改革的第3年,不断完善“市场化收购+补贴”机制,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的基本稳定是重点。不过,如今变幻莫测的国内外贸易市场、国内产能的迅速扩张,以及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使得加工业产能受到抑制,玉米的市场价格不断波动,未来几年玉米市场的供需格局预计会出现较大变化。
期货日报记者通过连续一周的考察发现,黑龙江省东北地区的农民和涉农企业风险管理观念还相对薄弱,农户在种植品种选择上主要参考去年的收益情况,“看天吃饭”,缺少对市场风险的规避意识。虽然部分贸易商对期货市场还不太熟悉,但一些大型深加工企业利用期货工具规避风险已较为普遍。某大型贸易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运用好期货工具可以规避现货经营的大部分风险。随着玉米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临储库存的消耗,能否熟练使用期货、期权等风险管理工具,将是未来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竞争力。
该企业在今年2月收粮前,曾在期货盘面做过买入套保的操作,而且在清空现货时平掉头寸。该企业负责人认为,今秋玉米开秤价大概率会在0.8元/斤,高于去年约0.1元/斤。按照交割的相关成本进行测算,如果玉米2005合约上涨至2170元/吨,可以卖出套保锁定利润,到时可以选择购粮交割现货,也可以选择平仓。
事实上,利用期货市场对东北地区的农产品进行保驾护航是极其明智的做法,尤其是近两年大商所推出的“保险+期货”、基差交易、场内场外期权、商品互换等,极大地方便了实体产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来实现风险管理。
据了解,6月3日大商所公布了2019年“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试点项目由县域覆盖试点和分散试点两部分组成,具体试点可以为“保险+期货”收入保险、“保险+期货”价格保险、场外期权等多种模式,为农民和粮食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全面的综合性风险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