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够吃,为啥还进口
我国2018年粮食产量已经突破13000亿斤,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但当前,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对优质粮食需求持续增加,而国内优质粮食供给不足,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必然选择——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是不争的事实,2017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889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我国每年还要进口超过1亿吨的粮食,大豆对外依存度更是超过80%。多位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口粮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粮食安全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粮食供需存在结构性短缺,粮食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下,通过适度进口优化供给结构,可以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水平。
口粮有保障 进口调余缺
人们都关心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粮食够不够吃?答案是肯定的:够吃。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政策支持、科技驱动、深化改革等多种举措,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8年粮食产量已经突破13000亿斤,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目前,国内粮食供需总体宽松,库存充裕,粮食储备已经大大超过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17%至18%的安全警戒线。我国用全球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过去几千年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成功解决,逐步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然而,我国粮食够吃,为什么还要大量进口呢?“这是因为当前我国粮食供给已经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短缺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需要通过进口来调剂余缺。”中国农业大学农经管理学院教授李军说。一方面品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谷物虽然保持较高自给水平,稻谷连续多年产大于需,口粮在数量上已经得到保障,但是玉米已连续两年出现产需缺口,大豆自给率不足20%;另一方面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对优质粮食需求持续增加,而国内优质粮食供给不足。如小麦是我国居民的主要口粮,国产小麦以中低筋品种为主,蛋白质含量较低,制作高端面包所需要的高筋小麦国内供应不足,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
适度进口粮食是我国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立足国内、谷物基本自给的粮食政策,但是,由于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依靠本国资源难以解决全部的农产品和食品的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必然选择。
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
多年来,我国坚持推进贸易全球化,坚持开放战略,通过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农产品资源,国际国内市场联动不断增强。然而,粮食贸易受到国际贸易摩擦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是保障粮食供应最安全有效的手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按照适度进口的要求,积极发展粮食国际贸易,促进我国粮食进口来源、渠道和结构的多元化。我国大豆需求快速增长,最近10年平均每年增加650多万吨。2017年我国大豆进口9500多万吨,2018年进口8800多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年度进口量占全球总量的60%左右。为了保障大豆供应安全,我国不断拓展大豆进口来源地,除了巴西、阿根廷、美国等传统的进口来源地之外,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也成为我国大豆重要进口来源地。
专家认为,要树立全球视野,增强战略眼光,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国际大粮商,引导粮食企业有序“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展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装备制造等跨国经营,逐步形成内外联动、产销衔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中粮集团是我国第一大粮油食品企业、世界第五大粮商。近年来,为了顺应国内农产品供需格局变化,中粮集团立足全球视野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国际化战略布局,在全球最大的粮食产地南美、黑海等地区,和拥有全球最大粮食需求增量的亚洲新兴市场间建立起稳定的粮食走廊。
中储粮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近两年主动调整进口来源地,加大对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国家大豆的采购力度,并已形成稳定成熟的多元化国际贸易渠道。中储粮还加强了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种植和加工企业的接洽,探索开辟新的贸易渠道的可行性。
专家同时认为,要加强粮食进口管理,防止过度进口对国内粮食产业造成危害。我国对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谷物进口实行配额管理,2019年,我国小麦进口关税配额量为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有关部门还应加强粮食进出口的监测和管理,严厉打击走私,规范市场秩序,为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粮食贸易是保障粮食安全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全球每年的粮食贸易量不足我国一年消费量的三分之二,如果我国大量进口粮食将会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不小的挑战。李军认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不可能把粮食安全完全寄托在粮食贸易上,关键还是要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满足国内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
2015年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统筹推进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能力建设。目前,我国粮食产能稳定,种植结构优化,粮食库存充裕、供给充足、市场平稳,进入粮食安全形势最好、保障能力最强的历史时期。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优质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增加。预计今年大豆播种面积将超过1.3亿亩,产量突破1700万吨,提升了国产大豆供给水平,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和风险挑战增添了底气。
“粮食生产发展一定要对接市场需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储备的数量、质量,及其市场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李军说。粮食产业经济涵盖由原粮到产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对粮食生产具有反哺激励和反馈引导作用,对粮食消费具有支撑培育和带动引领作用,粮食产业经济越发达,抵御粮食安全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粮食产业体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2017年起,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两年多来结出累累硕果,全国涌现出“吉林大米”“荆楚大地”“广西香米”“齐鲁粮油”“天府菜油”等一大批知名度和美誉度很高的区域品牌。粮食加工企业通过构建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建立优质粮源基地。2018年全国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粮源基地达到6700多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