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光在前 产业致富
本网讯 (通讯员 晨曦)据来自四川日报的消息,“峨边,一个彝族山区县将马铃薯小作物做成现在的规模,让我有些吃惊!”国际马铃薯中心北京联络处主任谢开云坦言,对于4月28日在峨边县召开的四川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他当初“并不感冒”。
参观脱毒马铃薯良繁基地,深入“薯/玉/蔬/蔬”轮作模式示范基地,了解“稻薯水旱轮作”情况……峨边县的马铃薯产业让与会专家及企业代表 “刮目相看”。2010年,峨边县成为全国马铃薯科普示范县和川西南重要的马铃薯良繁基地县,春、秋、冬马铃薯三季并举,原种、薯种、商品薯配套互动的产业格局初现雏形。
创新种植模式土豆变“神豆”
在峨边,土豆被称为“神”豆。
2010年,该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12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7.6%,产值2.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56元。土豆缘何成“神”豆?“稻薯水旱轮作”、“粮菜复合一年四作”模式带来山区传统耕作制度的革命。
“马铃薯收获后,及时种植旱育水稻,解决了稻田秋冬撂荒问题。”峨边县沙坪镇六丰村村支书赵贵福喜滋滋地说,村里1200亩的冬作马铃薯即将收获,正好填补了4、5月份蔬菜淡季的市场空白,每公斤价格可卖到4元,每亩产值将近万元。
完善产业链条产量、产值同增
今年,峨边马铃薯种植面积在2007年基础上翻了一番,预计产值3.3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逾1200元。
依托黑竹沟脱毒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峨边脱毒马铃薯良繁基地达到3000亩,脱毒马铃薯推广率从2007年的16%提高到今年的100%;在推进会现场,峨边与内蒙古民丰薯业公司签署产销协议,利用其设在峨眉山市的种薯生产加工及仓储物流园,将小凉山的马铃薯销往全国;4月,在蓝雁集团乐山冷链物流中心,峨边的马铃薯销售门市正式营业……
从重视生产到生产、流通、加工协调发展,峨边马铃薯产业链条在不断完善,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县马铃薯产业产值将达到4亿元。
政府积极引导 推动产业发展
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对峨边马铃薯布局用了两个字来评价:“不错”。
但峨边县委书记廖策军却坦言,最初确定马铃薯的产业发展思路颇费周折。因为当地彝族群众的传统种植习惯是每年水稻收获后,稻田冬秋闲置撂荒,土地利用率低下。通过省农科院下派科技人员刘永红的业务联系,峨边政府开始“走出”大山,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校引进人才和新品种。“重点打造冬作马铃薯、适度发展秋马铃薯、稳定发展春马铃薯”的发展思路被确定下来后,小土豆开始聚拢大量资金:争取省级小凉山综合扶贫资金300万元、县财政再投入140万元,对农民购买马铃薯薯种、基地建设、原种引进进行补贴。政府“给力”,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目前,峨边1万亩核心示范片、2万亩高产示范片辐射带动了7万亩马铃薯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