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良种成为渭源农民“铁杆庄稼”
深秋的渭水源头,药薯飘香,流光溢彩。那一片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洋芋地里,孕育着喜悦。杨诚在这个季节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杨诚是甘肃省渭源县北寨镇张家堡村农民,曾经穷得叮当响的杨诚就是用了“马铃薯良种”这一金钥匙”,开启了“万元户”的大门。像他一样,依靠马铃薯良种致富的渭源庄稼人屡见不鲜,有的竟然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明星人物”。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由10年前的12万亩发展到36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5%,年产量达到70多万吨。马铃薯良种一跃成为渭源农民的“铁杆庄稼”,日益发展为提升县域经济的“撬杠”。
“思路决定出路。”渭源立足县情、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探索出了打“科技牌”、走品牌路、大手笔谱写“马铃薯良种三部曲”的路子。多少年来,马铃薯良种退化严重一直是困扰产业提速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强基础,不遗余力建立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体系成为渭源马铃薯良种工程唱响的“第一部曲”。
渭源县紧紧依托省农科院会川马铃薯育种站的品种选育、脱毒苗组培生产等科技优势,开展马铃薯脱毒良种梯级扩繁工作。由县马铃薯产业办公室进行原原种、原种的繁育和一级良种基地区域确定,渭河源马铃薯种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按照“五统一”(统一供种、统一搭建网棚、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贮藏、统一销售)的要求,进行原种繁育。目前,全县已建立健全了从茎尖组织培育瓶苗、温室繁育原原种、网室繁育原种、大田扩繁一级良种的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体系,选育推广渭薯、陇薯两大系列20多个品种。目前,全县马铃薯品种选育体系、良种繁育体系、组织协调体系等5大体系已经建立健全。
建基地,千方百计扩大种植规模是渭源马铃薯良种工程唱响的“第二部曲”。渭源县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积极培育产业带,初步形成了北部干旱山区抗旱种薯及常规种薯生产、南部高寒阴湿区优质种薯生产两个特色鲜明的良种繁育基地,特别是南部优质种薯繁育基地发展迅速,目前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走“良种带动与企业带动相结合”的路子是渭源良种事业闯出的成功之路。由渭河源马铃薯种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实行“五统一”的服务方式,形成“协会+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良种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日益凸显。发展最为迅猛、蜚声全国的五竹良种马铃薯繁育已有会员2500户,遍布6个乡镇,固定资产达到120万元,良种基地4000多亩,年可生产一、二级脱毒良种8000多吨。
促销售,一心一意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是渭源马铃薯良种工程唱响的“第三部曲”。
渭源县建成会川、五竹两个马铃薯种薯专业批发市场和清源、新寨、北寨、莲峰等6个小型交易市场,建立收购网点160个,扶持110户贩运大户参与马铃薯运销,组建了6个马铃薯经销公司和9个马铃薯专业协会。走进金秋时节的渭水源头,大小车辆往来穿梭、运输繁忙,洋芋收购网点星罗棋布,遍布乡镇村社。全县年外销马铃薯40万吨,种薯20多万吨,每年向省内外调运良种20多万吨。好些农民在洋芋上也做起了“反季节文章”,纷纷存贮洋芋,全县共新建1000吨以上大型种薯贮藏窖5栋,30吨以上贮藏窖近百座,简易贮藏窖2000多座,贮藏能力达到了33万吨。马铃薯良种事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连锁反应”。马铃薯加工企业异军突起,年加工能力3000吨以上的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生产企业达到17家,中小型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如今,渭源县马铃薯产业已真正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朝阳产业”和“富民工程”。县委书记杨发升说:“未来5年,是渭源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黄金发展期,坚持‘项目立县、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战略,35万渭河儿女同心同力一定会描绘好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的宏伟蓝图!”